玥哥Lv.5
发表于 2022-3-27 23: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放弃“西咸合并”“三分咸阳”幻想!
日前,随着《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西安、咸阳两城的命运再次成为了焦点。
国家发改委对“西安都市圈”的批复函中明确:发挥西安辐射带动周边城镇联动发展作用,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我们再次看到了“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这熟悉的字眼。
“西咸一体化”自2002年启动,今年正好迎来第20个年头了。西咸一体化,表面上是西安、咸阳两个城市的“家事”,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来回拉扯,已经是一起牵涉到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西咸新区、周边城市的“群体事件”, 成为制约(或者说促进)关中社会、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1.
在西咸一体化过程中,网络上一度有网友提出“西咸合并”。
尤其稍早几年,在中央强调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之际,一些省份推出了强省会战略。合肥、成都、济南等地就是行政扩容的先例。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就一直主张西安和咸阳合并,建设大西安。他提出了“三分咸阳”方案,将咸阳主城区、泾阳、三原、兴平、礼泉划给西安;将旬邑、淳化、彬州、长武、富平划给铜川;将乾县、永寿、武功、扶风、周至、眉县划给杨凌。
然而,2020年10月9日,咸阳市委督查室在答复网友时指出,我们在省市各类会议中未讨论过西安-咸阳行政一体化,所以更无“西咸合并”时间表。“三分咸阳”的说法只有个别学者的一家之言,未进入到官方正式文件中。
而陕西省宏观经济学会会长赵锐则认为,“三分咸阳”的构想存在几个问题。行政区划改革的原则应是“以强并弱”,但咸阳的经济规模也是陕西区域经济的第三极。“三地分咸”继续扩张西安的规模,只会进一步强化单极化格局,对其他区域形成更大的吸附回流,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大西安”是一个经济区域概念,而非未来的行政区划蓝图。从这个意义看,“大西安”作为陕西的核心经济板块,重点要发挥对关中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这个功能并不是必须通过行政区划扩张才能得以实现。比如“大上海”发展多年,也没有将苏州、嘉兴的县区纳入行政版图,却还是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繁荣发展。
伴随着西安咸阳合并与否的争论声,2011年陕西组建西咸新区,三年后,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成立后也一直由省直管,2017年陕西省将新区交由西安代管,加快了大西安建设,彼时西安和咸阳合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不过西咸新区权力并未完全下放,直至去年发布指导意见,按照“全面授权、不留空白”要求,由西安市全面管理,才算是真正放权。
不过随着西咸新区权力下放同时,有学者认为这也彻底将西安和咸阳“分家”,西咸新区主体划归西安,而咸阳也分到一块,西安咸阳行政合并的设想随之终结。
这种印证,也出现在国家发改委对“西安都市圈”批复函中的强调: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同协作、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立健全同城化协调发展机制。“一体化、同城化”同样也说明了西安咸阳行政合并已无可能。
事实上,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更是直白的宣告了“撤县(市)改区,省会扩张”的时代结束了: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
通过撤县设区、城市合并等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来做大中心城市,并不是一个好模式。这样的城市扩张还是外延式的,通过行政手段使要素资源集聚而不是遵循其发展规律而来,并不能真正提升城市能级。
更早的2020年11月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最高层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就已指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同年11月14日,最高层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西安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应立足于提升“大西安”板块的带动能力,重点通过优化县区结构来盘活存量、提高质量,而不是向外扩张谋求增量。最现实可行的路径,是对主城区的行政区划进行精简合并,形成有利于优质资源整合、功能集约布局、空间整体开发的大区划格局。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坊间多年一直热议的“西咸合并”和“三分咸阳”之论可以休矣!
2.
从大西安都市圈,到西咸都市圈,再到西安都市圈,举棋不定下,当前,西安都市圈的发展还尚处在培育发展阶段,突出体现在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一体化发展的水平依然较低。
西安不仅要与咸阳加快一体化进程,而且还应该与铜川、渭南推进一体化建设,这个一体化不是行政合并,而是产业和交通等的一体化,形成产业协同、错位发展。
依据陕西十四五规划以及最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来看,西安都市圈正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核心,渭南中心城区、铜川中心城区、杨凌示范区为副中心组成”。
渭南方面,深化西渭融合,积极参与西安都市圈功能布局,依托西渭东区、富阎产业协作区,服务西安、发展渭南,提出“西安研发,渭南制造”。铜川方面,积极融入西安都市圈,提出了“西安制造、铜川配套”。渭南和铜川,一个是制造,一个是配套,角色定位明确。
《西安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发展路径》中明确:加快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在城乡规划、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领域促进一体化发展;推动渭河两岸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加强与铜川、渭南、杨凌等融合发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应推进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引导产业在都市圈节点城市合理布局、错位发展,推动一般制造业向都市圈梯度转移,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圈。
在交通建设方面,包括加快地铁16号线、1号线三期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推进西安与富阎板块互联互通工程,启动西安至富阎及渭南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等。
此外,据悉西安都市圈规划内容包含了空间格局、设施互联、开放高地、产业协同、文化传承、城乡融合、生态共治、服务共享、机制创新、规划实施等内容。不日就会印发,拭目以待。
想象空间已打开,现在开始请停止“西咸合并”“三分咸阳”之论,聚力打造“西安都市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