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公布的系列考古成果中,一件庙底沟文化时期的陶塑人面像成功“出圈”。它神态娇憨呆萌,笑容生动天真,眉眼弯弯,颠覆了人们对文物大多严肃凝重的传统印象。
原来,厚重的历史也可以如此轻松活泼,这件文物用它的“反差萌”圈粉无数。其实,陕西境内出土的仰韶时期文物中人面陶器并不少见,且多数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呆萌到有些抽象的“表情包”。
◐陶塑人面像 其为泥质红陶,加工精致,头顶饱满,从后向前以密集戳刺纹表示头发,额顶正中有穿孔,两鬓连至下颌。面部泥条盘筑,两眼镂空月牙形;鼻梁贴塑,挺直,略呈鹰钩状;口部镂空微张,呈微笑状;双耳扁平,贴于脸颊两侧,耳垂下方有穿孔耳洞;颈部中空,半弧形。
比如,陕西考古博物馆中陈列着一件因像“呆萌脸花盆”而走红的文物——镂空人面覆盆形器,正是出自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
◐镂空人面覆盆形器 仰韶中期
摄影 | 何菲菲
杨官寨遗址,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其东区墓地占地约9万平方米,是国内首个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公共墓地。
“呆萌脸花盆”还有它的一众抽象表情包“好友”,都出自杨官寨遗址。
◐朱砂人面饰残陶器 仰韶中期
◐浮雕人面饰残陶器 仰韶中期 摄影 | 何菲菲
◐镂空人面陶豆 仰韶中期
对此类人面陶器,陕西考古博物馆背景板中这样介绍:人面陶器是以镂空、浮雕、戳印、阴刻、彩绘等工艺手法,将近似人面的形象装饰在陶盆、陶豆、残陶环、陶钵、泥饼、纺轮等陶器上。
此类文物之中,寄托着史前先民的情感和信仰。
◐人面纹彩陶钵 仰韶中期 杨官寨遗址出土
◐人面鱼纹彩陶盆 仰韶时期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该文物为94件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也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当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人面纹彩陶葫芦瓶 仰韶时期 铜川市吕家崖遗址出土
◐人面壶 仰韶时期 南郑龙岗寺遗址出土
摄影 | 何菲菲
◐人面陶塑 仰韶时期 蓝田新街遗址出土
◐陶塑人头像 仰韶时期 延安市黄陵县出土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相关文献资料可知,人形陶器是中国西北地区史前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类器物。
在中国西北地区,这类器物从公元前4500年一直延续至公元前1500年。
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人形陶器的遗址分布图 图源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
比如在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塑人面像,它造型逼真,对复原当时先民们的面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像雕塑作品。
◐陶塑人面像 仰韶晚期 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它造型逼真,面部较宽,宽于头长,脸部饱满,鼻梁高挺,下巴微圆,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用黑彩表示,眼睛和嘴巴呈长条形的镂空状,双耳扁平,并各有一穿孔。胡须的存在,表明这是一个男性半浮雕像。
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出土的红陶人头壶,发型以扁平锥刺纹表示,编织精致,盘起的发髻证明了这一时期的人类在生产之余已经有了审美需求。
◐红陶人头壶 仰韶时期 商洛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出土造型精美,其人物面部表情柔和,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刻画出一个鲜活真实的仰韶文化时期人类面容。人头与壶浑然一体,酷似一个孕妇,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和人类繁衍的重视。
这些古老的文物,是史前岁月留下的生动注脚。
它们以陶为载体,不仅是史前先民陶塑工艺与审美情趣的见证,更定格了日常生活的片段,凝聚了精神信仰的微光,让沉默的历史再度鲜活起来,为我们理解那个遥远时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 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物陕西”微信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