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陕西不止一面: 三秦大地上,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地理板块,有粗犷豪迈的陕北,有深沉持重的关中,也有钟灵毓秀的陕南。在大众眼中,陕西不是也不应被简单的定义为黄土地,当我们走近陕西每一片土地,他们也不止有一个面孔,细致观察,你看,陕西的另一面,正在被你我发现……
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交界地带,位于榆林最西端的定边县,将在明年建成投用一座新机场。
定边,属于典型黄土高原地貌,地形千沟万壑、纵横交错,空中大通道的打造,将搭建起一座区域协同的“空中桥梁”,提速定边与其他地方更加便捷高效的沟通与联系。
当下,机场施工现场正在进行飞行区地基处理和航站区混凝土浇筑施工,计划到年底,飞行区场道,包括航站区,各个单体建筑达到暖封闭,向着2026年年底通航的目标稳步迈进。
即将起飞的定边机场,也将延续着定边"旱码头"的名号,银翼掠空的立体枢纽将服务定边在内的四省(区)七县(旗),仿佛古时轨迹交错、驼铃悠扬的盐马古道重现眼前。
届时,从空中俯瞰定边,夯土长城在黄土高原大地上蜿蜒连绵,调色盘般的盐湖群日光下变幻出梦幻色彩,定边的千沟万壑清晰呈现在眼前……
定边机场的建设,将带来更多人认识定边,也将带着定边结识更多“朋友”,重回枢纽地位,迎来定边发展的全新契机。 1 四省七县交汇 定边自古便是交通要塞 ” 地处大西北的定边县,“地缘+资源”的优势,使其自古便是边塞要地、商贸重镇,地位颇为特殊。
更加形象地说,在陕西“跪俑”型版图中,定边位置恰巧像是被“兵马俑”捧在手心里,可谓是陕西的“掌上明珠”。
这里省内与靖边县、吴起县相连,省外与甘肃省华池县、环县相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毗邻,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相邻。
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定边成为天然交通枢纽。
而其南倚山原,北枕平沙的地形,是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战略要冲,也使定边在历史上就是边塞要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无数兵家群雄争霸的壮观场面。
隋唐时期,这里“东达银夏,西援灵武,密迩延庆,保捍王畿”,是中原王朝拱卫关中、交通西域、控抚游牧民族的核心地区。
据历史记载,北宋时期,范仲淹治延州(今延安)时,与进犯中原的西夏军在陕甘一带征战数年,在此期间,范仲淹以“坻定边疆”之意为其取名定边。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设县。
多边地缘特性,亦使得定边成为西北边塞贸易通道上的桥头堡、旱码头。
而定边古时商贸繁盛的机缘,则来自于当地重要资源——盐,甚至定边曾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古“盐州”。
定边产盐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西汉时就设专门的盐官管理盐湖,嘉庆《定边县志》载:“盐场堡北有花马大池,本西秦牧地。池产盐,前明天顺年,复以盐易马,故名之。”
定边作为产盐的中心,踩出了四通八达的“盐马古道”。
南来北往的商队络绎不绝,脚夫赶着驮着重盐的骡子、马匹,三三两两、浩浩荡荡、车鸣驼叫,商贾辐辏。
西北走官道趋宁夏盐池到灵武、银川;北走周台子乡到包头;向东走砖井、安边、靖边、榆林;还有经内蒙毛乌素沙漠进入榆林的二马路、三马路;向南赴吴旗、志丹、延安、清涧一十五州县;西南方向翻青山,进入甘肃固原;或借道凤翔走栈道达陕南汉中,与茶马古道相接。
明清时,盐马古道就是陕北地区的交通网络图。
有的路段,已经演变为今天的国道、高速公路。如今的国道307、国道210以及青银高速正是由这些通道发展而来。
因盐而兴,这也使得定边在古代成为商贸繁兴的贸易中心,成为中原与游牧民族进行盐马贸易、运输等活动的枢纽。
宋元定靖边地的数十万民众走上驮盐贩马,驮盐贩布的商品经济道路,明清时期粮食、畜产品、土特产、皮毛、煤炭等等交易逐渐扩展开来。
沿着古盐道,也一路上发展起来了数以百计的驿站,以供驻足休息、吃饭,可见当时因盐而兴的商业贸易有多么兴盛。
曾经古盐道上的繁荣,留存在文史资料中,产盐运盐的身影与汗水,记刻着过去的峥嵘岁月。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定边在地图上并不显眼,区位特性使其在铁路时代交通建设相对滞后。
直到2011年,太中银铁路建成通车,定边站同时投入运营,是太中银铁路线上的二等站,也是定边县境内唯一的客运火车站,结束了定边县不通火车的历史。
2024年,D字头“复兴号”列车首次驶出定边站台,向着古都西安疾驰而来,全程运行5小时13分。这一刻,标志着定边正式迈入动车时代,也掀开了定边交通运输史上崭新的一页。
而当下,定边机场的建设,将成为构建定边综合立体交通的关键组成部分。
根据规划,机场近期航线主要规划开通北京、西安、呼和浩特、兰州、青岛等城市;远期规划开通飞往上海、广州等地航线。
届时,定边通往多地的时空距离将大幅缩短。
同时,定边机场以150公里为半径,可为四省(区)七县(旗)地区提供航空运输服务,服务区域总人口约129万人,流动人口约65万人。
从曾经的边塞贸易中心,转身航空枢纽,定边机场或将形成空中的“盐马古道”,可以让出行与贸易更快、更远。
从盐马古道,到打破不通火车、不通动车的历史,交通之变,正在重塑定边的交通枢纽地位。 2 天地风光 油盐美(煤)气 ” 当机场的银翼尚未划破长空,定边大地的脉动早已深植于盐的结晶与油的奔涌之中。
这片自古以“盐马古道”闻名的土地,如今正演绎着从“白色粮仓”到“黑色黄金”再到“绿色能源”的多元变奏。
定边县自古有“咸盐、皮毛、甜甘草三宝”之美誉,拥有天然盐湖14个,湖盆总面积98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古老的盐湖之一。
“东有盐池之利,西有畜牧之饶”,千年盐湖曾在此泛起历史的微光——始于秦汉,昌于唐宋,盛于明清,直至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赤脚采盐的壮举,让定边盐湖成为支撑陕甘宁边区的“中央第一财政”。
三五九旅驻防打盐窑洞遗址
作为定边县域经济的“脊梁”,盐湖群曾贡献地方财政收入的70%以上,几十年来累计生产盐产品800多万吨,实现产值43亿余元,上缴税利3.2亿余元。
如今,除传统盐业外,盐湖群更以“天空之镜”“上帝的调色盘”等美誉跻身网红打卡地,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中国摄影创作基地”。每当夏秋季节,不同盐湖因矿物质差异呈现出蓝、绿、橙等斑斓色彩,倒映着蓝天白云,吸引各地游客与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盐湖从经济支柱,转变为旅游胜地的过程中,并没有文字所述的那么平静。
新中国成立初期,定边县只有二毛裘皮、精洗食盐、柳编等传统手工业生产,工业总产值只有51.3万元。
为了推动定边盐业形成工业化,定边人突破了种种难关,如为了解决盐业生产以水为媒的难关,定边通过打成一口年出水量70多万方的深水井,告别了湖盐生产靠天等水的历史;为了解决道路基建和盐湖安全设施,建成了盐湖公路,实施了防汛应急项目工程,彻底提高了盐业生产效率。
然而随着盐改政策,行业竞争愈演愈烈,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定边县工业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规模偏小,对社会经济贡献不高。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石油、荞麦、油料产业逐步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被誉为“新三宝”。特别是石油产业,成了定边的王牌产业。而石油的开发也拉开了“工业强县”的帷幕,定边地方财力也逐年稳步提升。
自1993年10月兰州军区后勤部在油房庄油区成功打出定边县第一口油井——定油51# 以来,该县的油气开采产业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
境内有延长集团、中石油长庆油田、中石化华北局、延安油气等四大开发主体,年产油气当量800万吨以上,是全国县级产油第一大县。每年给各级财政提供30多亿的财政收入。
而定边这座边陲小城能源资源之富饶,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定边所在的陕甘宁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县境内共有油气井2万多口,采油气井场7000多个,油气年产超过1000万吨。
随着全县油气产能的不断释放,定边县石油探明储量16.18亿吨,含油面积5000平方公里;天然气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含气面积4992平方公里。
已经历经过一次盐业改革对城市发展带来巨变的定边,自然也不能再次走进“资源陷阱”,而是紧抓“双碳”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年平均风速在每秒6米左右,年有效风时4000小时以上,可利用面积达3000多平方公里,年均日照达2740小时左右,全年太阳总辐射量在每平方米5500兆焦耳以上……这些造就了定边县新能源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多年的持续布局,定边县新能源产业已形成发电、装备制造等较为完整的配套产业。目前,定边县获得省市批复和列入计划的风光发电项目111个,总规模758万千瓦,总投资超600亿元。截至目前,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650万千瓦,年输送绿色电能100亿千瓦时左右,新能源装机容量位居全省第一,这些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标准煤数百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数百万吨。
从单一的风光发电到全产业链生态集群,从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到构建西部新型能源基地,而定边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产业规模居西北前列、陕西第一,定边正以“风光速度”打造“双碳”战略县域标杆。
如今,定边县形成了以石油、天然气、盐化工为支柱产业,以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为新兴产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配套产业的工业格局。
而今天,盐湖之畔崛起的已不仅是盐垛;地下奔腾的石油与天然气、风中旋转的白色风机、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光伏矩阵,正共同编织起一条比古盐道更加庞大的能源动脉。
陕西省油气产能第一大县、新能源装机量全省首位——这些称号背后,是定边从古老“盐都”向现代“能源之城”的华丽蜕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