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获得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茶话古城] 高五幸:过春节说说“对联”

2923 1
发表于 2024-1-29 07: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高五幸:过春节说说“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一定的市场和地位。

在白鹿原下、灞河岸边的农村,过年是“无论有钱没钱,家家都要贴幅对联”。一则对联纸是红颜色,图个喜庆,以烘托节日气氛;二是根据主人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抒发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

说起对联由来已久。溯其渊源,最早出现的当是春联;而春联又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桃符产生于秦代前后。当时的桃符,即在两块深红色的桃木板上,书写“神茶”、“郁垒”二字,或画出二神图像,意在镇邪驱鬼、祈福纳祥。之后,随着南北朝骈文的出现和唐代律诗的发展,“桃符”的内容也在更新,产生了题写两句对偶的“桃符诗句”,这可以说是春联的最早雏形了。

关于最早的春联产生于何时以及何人之手?大约有八、九种说法。传统说法是目前楹联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最早的春联是五代的后蜀孟昶所作。主要的依据是《宋史·蜀世家》中的一段记载:后蜀学士辛寅逊除夕受孟昶之命,撰写春联,孟昶认为辛联不工,就自题了桃符诗:“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两句“桃符诗”,便被认为是最早的春联。

但是,又有人提出,五代时期除夕题联已成习俗,最早的对联,当是早在几百年前的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的三妹刘令娴所作。他的根据是《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记》记载的一段故事: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妹刘令娴作的是:“落花扫仍合,丛兰摘然生。”当时已有“四声”“八病”之说,提倡对偶和声律,形成了“永明体”新诗,促进了对联的形成。刘茶绰和他的三妹对平仄、声律都有研究,上述题联又骈丽对仗,且题之于门,说我国最早的对联由他们所作,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宋代,春节时门户悬“桃符”的习俗仍然沿袭。王安石《元旦》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新桃”,就是新题的“桃符诗句”。宋、元时期,宫庭、宦门以及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镌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楹联”。而且,据有关资料证实,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在当时产生了。

明朝开国初年,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允璋一道圣旨,春联遍布金陵各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清·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自此,春节张贴春联,取代了“题桃符”之习俗,而且一夜之间,由宫庭豪门普及到了百姓门户。在楹联发展史上,这不能不是朱元璋这位封建帝王对文化的一大贡献。此后,尤其到了清代的乾康盛世,对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日臻完美的程度,不仅内容涉及面广,口对笔题,俯拾皆是,而且名流云集,高手不穷。直至今日,对联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仍然焕发着艺术的青春,受到人们的喜爱而遍神州大地。

对“对联”,我是男人生娃——大外行。写,虽然提不起笔,但如唱戏唱不了,却会看戏知道个瞎好一样,道也能略知一二。我认为,对联贵之于对,高在于雅,难就难在平仄,雅俗共赏上。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年过年,村里有人在二门子写了幅大写数字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缺一少十”,把生活的辛酸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大门上写的春联全文只有“过年”两个字,上联是“年过年过年年过",下联是“过年过年过过年”,横额是“年过过年”,因“年”与“难”谐音,把自己过年的难场和无奈,巧妙形象地影射与宣泄!咀嚼与揣摩,可能这就是我关注对联的“初恋”吧?!

农村的风气是“大猫吃浆子,小猫看样子”,新寺村还没拆、尚在的时候,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几乎都贴对联(当年主家有白事的除外),正月里走进村巷,一街两行,家家见红,给人的感觉是喜庆的世界,热烈的海洋。让我至今能记住的春联是“翻身不念毛主席,幸福全靠共产党”。

改革开放让国民经济发展插上了金翅膀,使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民群众在物质方面有了获得感,便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文化生活,他们不仅用对联装饰节日和美化生活环境,而且在茶余饭后乐意研讨、欣赏独具中国特色的对联艺术,从中得到古朴典雅的精神享受。

对联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主要原因是它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又颇富雅俗共赏的艺术性。只要汉语汉字存在一天,对仗工稳、格律谐畅的对联就不会消亡。有变化的只是随着社会前进、时代变迁,对联的内容随着更新而已。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婚联、祝寿悬寿联、迁居贴迁居联、白事贴奠祀联等,已经成为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良好习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不有的程序和内容。

艺术生命长青,优秀文化传承。灞桥区庆祝建国74周年举办的文化艺术成果展,区作家协会、区诗词楹联学会、洪庆文化艺术协会等多家社团组织近百名作家、诗人、书法家、书画家的数百幅作品参展,兴起了爱书法、学书法的“书法热”,与书法交映生辉的对联、诗赋,自然也“热”了起来。春节前夕,官网、自媒体纷纷举办征联赛对活动,书法家上集赶会义务为群众书春联,区诗词楹联学会各种各样的主题联书和联刊及时推出,紧跟市场需求,也充分展示了对联的旺盛生命力。

人民喜爱和需要对联艺术,对联装点着人民的生活。同心致远,向新生活,这应该是新时代对联创作、书法家们应该把握的方向和主题遵循。

题图为我的小孙子高东霖练习写的对联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20岁从写新闻报导开始,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头条达人、《荣耀西安网》大学士、《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灞桥区作协小说委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散文小说诗歌文集三部。

20240129074019front2_0_632260_FmKb2_WCbB390obcmE7E41YDPoq6.jpg
20240129074019front2_0_632260_FlIA8s8OPq1SSXGbboj6b1Iq9EyK.jpg
20240129074019front2_0_632260_FsO0-qbPtDlHcdqZifbtXCVIJAo0.jpg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凯GG 2024-2-23 14:00 赞同 +1
mykg 2024-1-30 11:11 赞同 +1
斯纳维 2024-1-29 21:39 赞同 +1
西部辉煌 2024-1-29 14:05 赞同 +1
高五幸 2024-1-29 12:27 赞同 +1

评论1

高五幸楼主Lv.8 发表于 2024-1-29 17: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代代
红色春节对联不仅给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也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与语言艺术结合之美。
8小时前
来自山东
回复
1

启明
适合自己喜好内容的选择,在对联中能够真实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渴望。
9小时前
来自四川
回复
1

无为
文章非常好,文笔也非常美妙,当然把对联的各方面都说到了,精彩的文,有用的文。为高老师学才点大赞!
12小时前
来自陕西
回复
1


春联作为最早出现的对联形式,更多地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17小时前
来自辽宁
回复
1

罗凯
在农村过年贴对联是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家庭的欢乐表达。
18小时前
来自山西
回复
1

昂立英冠黄老师
对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18小时前
来自山西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高五幸 赞同 +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内容提供者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联系侵删

Copyright © 2001-2024 荣耀西安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11000591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4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