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日记 潮州牌坊街游记【严建设】 2023年12月14日 Thursday阴雨
游者若至潮州,必游牌坊街。此街不仅让人领略到中西合璧之建筑风貌,更能深入了解潮州古城之历史文化。
太平路与东门街是潮州古牌坊最为集中的路段。根据史籍记载,太平路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其中建于明代的有34座,建于清代的5座,最早的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是为御史许洪宥建的“柱史”坊,最迟的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是为直隶总督郑大进建的“圣朝使相”坊。
潮城的牌坊,除“宫保尚书坊”和“六贤坊”为木结构,“世旌节孝坊”和倒塌后重建的“秋台坊”为砖砌外,余均为石结构。这些牌坊,“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之‘双龙戏珠’或‘龙凤卷草’之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潮人俗称为亭”。
由于历史上自然与人为因素,至1949年10月潮城解放时共存牌坊39座,其中太平路19座,义安路3座,其他街巷13座,金山、韩山4座(引自存档《潮州古牌坊一九五○年实录》,现博物馆保存的牌坊照片中,太平路为17座,缺“头亭”的“两浙都运坊”和已倒塌的“百岁乡宾坊”;义安路2座,缺“恩深粤海坊”,印证上述数字是准确的)。
潮城尚存的牌坊因年久失修,出现松动和伤损,加之内容实际上为封建士大夫歌功颂德,其拆除意义日益凸显。1950年12月17日下午,位于下水门街口(俗称下市头)的“百岁乡宾坊”突然倒塌,压死了路过的邮政工人许焕坤,19日潮安县城关镇首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即召集各界人士讨论通过拆除全城牌坊的决议,并成立“拆卸废亭委员会”,报经潮安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至1951年4月,全城除“岳伯”、“省郎”、“忠节”3坊外,共拆了牌坊36座,而“岳伯”、“省郎”2坊后来也被毁,只存下位于北马路二柱一门的“忠节坊”。
关于拆坊原因,据城关镇人民政府上报县政府的城民字第520号文,理由有三:一是“有阻碍交通”;二是“年久失修,废坠堪虞;三是“在防空时期,更有拆除必要”。实际上除上述原因外,尚有影响商家经营和封建内容等内在因素。因此,尽管有人士刘逸少提出保存少数有价值的牌坊或搬迁,但都没有被采纳。而且尽管决议要求对有文物价值的构件集中保护,但时至今日,幸存者寥寥无几。
1986年12月潮州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后,随着专门机构名城办的建立和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提高,修复牌坊街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主客观条件尚不具备,因此未能实施。进入21世纪以后,在“旅游旺市”的策动下,古城墙、东门楼、广济桥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动工,修复牌坊街已成为名城建设的重要项目再次浮出水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和海内外乡亲的热心支持下,从2004年开始进行规划设计,同年9月正式奠基;历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