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一则《公告》,内容显示:
省卫生健康委依法受理了西安创新港医院管理有限公司《关于作废西安创新港医院设置批复的请示》,经征询相关单位意见,现决定废止《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同意设置西安创新港医院批复的函》(陕卫医函〔2019〕288号)。自公告之日起,西安创新港医院管理有限公司不得再以西安创新港医院名称设置医院。
由此引发多家媒体发文称“西安创新港医院是不是黄了?”
公告之中“作废”“废止”等词似乎令人觉得事情颇为严重。而在医院主体已经基本建成的情况下,最后一句“不得再以西安创新港医院名称设置医院”又给人想象空间,投资巨大,宣传甚久,事关周边数十万人的医疗保障的大型医院会就这么简单废弃吗?还是说仅仅只是流程上的变动,医院是不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
而在关于西安创新港医院话题的背后,西安医疗资源的更多话题值得我们一起探讨。
XI'AN 创新港医院到底怎么了?
根据2019年陕西卫健委发布的拟设置审批事项的公示显示,西安创新港医院为三级综合医院,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秀水路以北、精勤路以南、学镇环路以西、临渭路以东区域,设置床位800张,投资总额28亿元。
在后续项目建设等各种情境中,一直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创新港医院为名。
公开信息显示,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创新港医院,是西安交通大学的第四所直属附属医院,由西安交通大学与陕西逸达工贸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是一所非营利性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
早在2017年底,项目便已启动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204亩,建筑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床位编制1500张,医院一期项目建设面积为17.3万㎡,开放床位800张。
而在2021年时,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已成型进入室内装修,原本计划2022年门诊楼投入运营。但时至今日并未投入运营,今年8月份关于该医院的进展信息中,目前医院门诊大楼、医技大楼、住院大楼主体建设已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计划2023年年底建成试运营。
我们也发现,陕西卫健委在发布创新港医院的相关公告中,已分别在2021年、2023年延期了医院设置有效期。
根据《陕西省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自发出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诊所3个月,门诊部6个月,医院18个月。
实质上通过项目现场图片也能看到,项目主体已经完整呈现,并且挂着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创新港医院的牌子,其实距离运营就差临门一脚。
这也就更令人疑惑,如今陕西卫健委的一则公告,给该医院蒙上了一层薄纱,到底只是换个名字?还是要换运营主体?或者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其实从短短的公告中我们也看不到端倪。
要知道,9月19日时,交大二附院还召开了创新港医院重点临床科室人员储备推进会,该会议就是为保证创新港医院能够顺利运营,人员及时储备到位而举办。作为交大二附院近期重点工作,已然着手推进创新港医院后期运营的各科室用人计划,强调争取使创新港医院尽快投入使用。20日,医院又与建设方、监理方等召开了医院后勤运维及消防安防专题会议。
交大二附院的频频动作,逐步推进着医院运营前的各项工作,说明运营主体应该已经“板上钉钉”。
换个思路,如今陕西卫健委的公告,是不是也是在为医院的运营,做前期的准备……
XI' AN 交大二附院 or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其实如果细致琢磨下来,创新港医院并非“黄了”。反而是交大二附院的另一个医院,交大二附院渭北医院项目看起来似乎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让人怀疑是否交大二附院有着收缩扩张脚步,集中资源在一家医院上的考虑。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10月西安渭北(临潼)现代工业新城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签订合作协议,计划由西安渭北工业区临潼现代工业组团管委会和中铁二十局集团共同出资,由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负责运营管理。
项目规划位置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渭水三路以南,渭水二路以北,秦王西路以东。占地198亩,建筑面积175680㎡,设计床位1000张,拟建成集医疗、保健、教学、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项目采用PPP运作模式,合作期限20年(建设期3年,运营期17年),原本计划2020年12月31日,医院门诊、急诊建成并开始运营。
而自项目2017年10月开工之后,就变得一波三折,期间发生的种种变化亦引起了不少的猜测。
根据新闻报道中显示的项目建设进展,在2020年原本计划投入运营的年份,项目医院健康管理中心、门诊楼、急诊中心、医技楼主体结构及外墙砌体工作、地下车库主体、肿瘤研究中心主体结构完成。
之后的2021年、2022年均处于施工状态,也被曝出过项目疑似停工烂尾的消息。
项目2021年建设进度
而在今年7月,经开区主要领导在交大二附院渭北综合医院项目现场调研之时,释放出了项目依旧在建设阶段的信息。
要知道,2021年西安经开区与临潼区达成了共建渭北新城的协议,因为行政上的交接与磨合,项目推进放缓其实可以理解,只是今年以来,项目的复杂性开始凸显。
就在经开区7月份还在调研项目之前,陕西卫健委6月8日发布的《医疗机构设置批复失效公告》已经显示,渭北医院等16家医院已超出医疗机构设置有效期,现公告设置批复失效。自公告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再以失效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今年9月份,西安经开区与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签署了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渭北院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项目位于渭北新城秦王一路中段西侧、北邻渭水三路、南邻渭水二路。建设内容包括医疗综合楼、办公科技楼、学术中心、健康中心等,设置床位1000张,致力于打造集医疗、保健、教学、培训和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
从位置上看,这次签订的项目位置,与前文交大二附院渭北医院的位置重合,配套相似,如果说在一个位置建两所三甲医院,大众看起来觉得可能不太合理,而是不是新签订项目代替了旧项目,仅仅2个月就发生变动又显得颇为奇怪。
同时,今年年初时就有消息显示交大二附院渭北医院制剂楼已投入使用。7月4日,省药检院等单位还前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渭北院区)药学部制剂中心进行调研。
图片来源:交大二附院
而这个项目,最终的运营主体是交大二附院,还是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或者说两者合作,当下已经看不清楚。
XI'AN “一院多区”的挑战
上述两个事例,已然反映出“一院多区”为公立医院在建设、管理、运营上提出巨大挑战的一个侧面。
在当下医疗资源紧张、城市加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大背景下,这些社会上颇具公信力的公立三甲医院,设立多个院区已经成为一个常态。
从避免优质资源过于集中的角度看,公立医院进驻城市新区,有利于将优质医疗资源带到配套尚未齐全的区域,助力各区域医疗资源的均衡发展,新院区的建设,也从硬件条件,如医院规模、就医环境等方面高于本院区、老院区。
但近年来的实践,也暴露出了“一院多区”发展在管理体系上的复杂性,以及对医资力量储备、器械设备采购等方面的挑战。
以医资力量的考验为例,当一座新院区投入运营之前,医院原本的医护人员储备是否足够?新选聘人员经过培训能否快速适应?实际上,在新院区运营的很长一段时间,各方面都处于磨合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纰漏,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新院区的就医质量上,感觉不如主院区。
同时,一些科室或各领域的专家,需要两头跑或者多头跑的坐诊,这对于医生们的精力以及环境切换能力提出了考验。
近年来,西安已有不少的医院分院落成投用,西安市中心医院经开院区、西安市红会医院北院区、西安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西安市第一医院高新院区等等。我们且以交大一附院本部并网融通快两年的交大一附院东院区为例。
医院的前身是西安一四一医院,2018年时建制整体并入交大一附院,成为交大一附院分院区。而后在东院区投入使用后,团队进驻到新医院开启新阶段的运营。
东院在合并前是二甲医院,一附院是国家委属委管三甲医院,挂牌之后要在短时间内将东院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至总院的水平并非易事。尽管在2021年时实现了医疗、管理、信息化、医保的全面并轨,每天有百余名医疗人员往返于两院区,东院区科室、检测设备水平与交大一附院本部仍有差距。
这是很多患者对于分院的疑虑:到底医疗水平是不是和本部一样?这也是“一院多区”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确保各院区间就医质量保持高水平?让专家来回跑,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而通过自身培育,或对外选聘高质量医护人员,医院又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
一重又一重的难题摆在“一院多区”面前,其实也向当下快速扩张的分院建设敲响了警钟,通过分院扩张助力区域医疗均衡化是好事,只是前提一定是确保质量。
IXIAN.CN
如前文所提,与渭北医院《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一同失效的,还有15家医院,他们多是私立医院。
其中如西安江林医院,陕西卫健委在2019年与创新港医院一同进行公示,这家投资70亿元的医院,目前在公开信息中,尚且搜索不到开工信息。
无论是废止还是失效,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其实背后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在医院设置批准之时,相关部门是否对主体的建设运营水平、资质、实力做到真切的考量,而不是在到期后简单的“公示失效”。
医院作为服务于公众健康的单位,其特殊性、敏感性不言而喻,而透过当下种种变化,其实西安优质医疗资源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荣耀西安网(ixian.cn)官方公众号。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素材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