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公开发布,为我们揭开了陕西落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规划全面貌。
事实上,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要求,沿黄各省区研究制定本地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此后,陕西、山东、内蒙古、山西等地陆续发布了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能够看出,这份重量级国家战略所涉及的省区,都在积极的部署实施相关规划和工程,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那么,在这个国家战略中,西安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去年发布的《纲要》中,在涉及的9个省区中,直接点名西安的次数高达12次。西安最为高频的出现在这份顶级设计中,被重点关注,并分配关键任务,赋予核心定位。
这也让大众尤为期待,西安如何用好规划赋予的核心定位,在区域发展“抱团取暖”的趋势下重新找到发展优势。
XI'AN 重大的国家战略
黄河,素来被称为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
作为我国第二长河,绵延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不可否认的是,黄河流域一直“体弱多病”。无论是生态环境、用水矛盾,还是沿黄各省区经济发展、市场活力、开放程度……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
在这些现实因素下,实施黄河国家战略,对区域格局中最薄弱的环节给予强力支持,这对于实现均衡发展,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具有重大且深远的现实意义、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尤其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发展取得显著效果,成为全国经济最为活力的区域,西部和北部区域也需要相应的国家战略支持,跟上发展的脚步,补足经济相对较弱的短板,成渝城市群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是。
其实,早在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被官方定义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等地位的重大国家战略。
两年之后,2021年《纲要》的出炉,已经证明这将是一次对中国城市群格局的重构,更是一次中国空间布局的优化。此后各省区本地规划相继印发,也就代表着这一国家战略已经进入具体落实阶段。
《纲要》所涉及的9个省区,包含有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这些区域是黄河流域人口、生产力布局的主要载体,其中所拥有的能量自然不容小。
而在各城市群、都市圈协同发展时,良性竞争也在所难免,其中核心城市的强弱则直接决定整个城市群的竞争力。事实上,郑州、济南等城市对于黄河流域相关规划的关注上十分积极。
西安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如何在如何中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勇争上流?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强者恒强”的发展趋势面前,西安如若落后,产业、人口、资金将随之流动到其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中。
在黄河流域的发展长河中,西安一步也不能慢。
XI'AN 陕西规划全文中,西安的定位
西安作为陕西的省会城市,在全省的发展中自然承担着重要责任,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起着基础性、带动性的核心作用。
规划范围包括西安市(含西咸新区)、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榆林市、杨凌示范区、韩城市全境及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丹凤县,共8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14.3万平方千米,2020年末常住人口3310万人,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2.2万亿元。
而在规划中着重笔墨打造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传承基础外,我们将大众颇为关注的区域发展方面的重点进行整理,以便大家了解这一重磅战略中未来西安的发展方向。
战略布局
构建“两带三廊四域”生态保护格局。 建设黄河西岸生态带、渭河沿岸生态带,北部白于山-毛乌素沙地生态治理廊道、中部黄龙山-桥山生态保护廊道、南部秦岭北坡生态安全廊道,以渭河流域、延河流域、无定河流域和三河四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孤山川、清水川、石马川)流域为重点的河流治理布局。
构建“一带两轴两群”发展动力格局。 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宝鸡副中心城市、渭南东大门建设、西安-咸阳一体化、西铜与西商融合发展为重点,建设渭河生态经济带。依托沿黄公路和沿黄城镇带建设沿黄河发展轴,依托包茂高速、包(银)海高铁通道建设南北中线发展轴。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优化人口、生产力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构建“一廊两地四带”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格局。 依托黄河沿线文化旅游资源,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廊道。打造关中平原文化高地、黄土高原文化高地。构筑关中文化发展带、红色文化发展带、秦岭文化发展带、边塞文化发展带。
在与相关省份合作上,陕西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健全区域间开放合作机制,加强与沿黄省区全方位合作。
联合河南、山西做好《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规划》编制工作,依托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对接协作,打造“西安郑州双核经济圈”。
联合宁夏、内蒙古、山西、甘肃等省区,统筹能源化工发展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和水污染共治,共同保护黄河晋陕大峡谷生态环境,协同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晋陕蒙(忻榆鄂)等跨省区合作。
加强与周边省份的互联互通和经贸、产业联系,加快经济要素双向流动。
在省内各地市区协同发展上,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破除资源要素跨地区跨领域流动障碍,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
西安都市圈空间格局
加快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意见》,抓好“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建设,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新高地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对陕西、对西北发展的带动能力。
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以大西安建设带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推动榆林、延安深度融入呼包鄂榆城市群、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
严控新建各类开发区。
强化改革举措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推动西安、咸阳规划协同、产业协作、要素流动、设施共享。
实施跨渭河发展战略,推进多点、多组团式发展,共建渭河生态经济带。
依托包茂高速、包(银)海高铁通道,建设南北中线发展轴。
加快城市群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增强人员往来和要素流动的便利性。
因地制宜推进县城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突出“一县一策”,推动县域经济深度融入中心城市、区域经济板块发展体系,鼓励发展“飞地经济”。
支持有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改区。
在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水平提升上,推进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5G网络、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环保、水利、能源等领域广泛应用。加快光纤到户进程,实现热点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
构建便捷智能绿色安全综合交通网络 以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填补缺失线路,畅通瓶颈路段,加快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宝鸡、榆林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及渭南、咸阳、延安、铜川等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
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加快西安-延安、西安-十堰、西安-安康-重庆高铁建设。
推动绥德-太原等铁路前期工作,积极有序推进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前期建设。
继续推动“绿巨人”动车组开行。
加密高速公路网,对京昆、福银、连霍、包茂等高速公路扩能改造,提升国省干道等级。
加快推进西安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新建宝鸡、府谷、定边等支线机场。
加快西安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项目建设。
完善能源输配网络 加强煤炭运输能力建设,发挥浩吉铁路功能,推动西平、宝中等铁路扩能改造,优化铁路专用线布局。
加快构建现代化电网体系,建设陕北-关中第三通道、关中-陕南等750千伏输电通道,强化主网架和配电网建设,增强电力保障能力。
推进省属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加快省属输气管网与国家管网互联互通,完善支线管网,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建成关中环线南北联络线等输气管道,加快推进大牛地气田与靖西线联通线,形成以西安、榆林为中心,干支互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天然气输配骨干网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