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铺开“芯”地图:沿着产业骨架做布局 64年前,硅谷一间出租屋内诞生的集成电路,成为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60多年来,承载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微型硅材料——芯片,成为不同地区竞相追求的“宠儿”。 作为华南地区工业最齐全的城市,广州培植芯片产业已不只是能否把握时代机遇的问题,还关涉到全市如何在工业领域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转型,并早日实现弯道超车。 产业往往强调集群和集聚效应,正如广州打造科技创新轴推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打造“一江两岸三片区”发展数字经济,《行动计划》布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同样提出打造“一核两极多点”的产业格局。 2 开辟“芯”赛道:制造环节突围、补链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粤芯半导体无尘车间,一台台天车在天花板上铺设的轨道上自由穿梭,携带着晶圆在不同工艺流程区域完成光刻、蚀刻等步骤。“企业建成以来,生产持续满载。截至今年1月,粤芯累计出货量超过30万片晶圆。”粤芯半导体副总裁吴永君谈道。 这些芯片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图像传感器、液晶显示驱动、指纹识别,电源管理等方面。作为国内专注模拟芯片制造的12英寸芯片制造公司,粤芯拥有大湾区唯一进入量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粤芯的产品的“吃香”,揭示了国内市场对芯片制造的庞大需求。 芯片制造,曾经是广州乃至珠三角的产业链短板:深圳有早已坐上国内芯片设计领域头把交椅的华为海思;珠海除常规智能产品的芯片设计外,还包括了宇航芯片的设计;广州引入深南电路资源打造封装基板工厂……粤芯到来前,本地芯片产业链独缺“制造大咖”。 “现有硅材料已经用了五六十年,很好用、很便宜,但是有个致命的缺点——漏电。现在有种新材料是SOI材料,不漏电,放三天、放一个星期照样有电。”中芯国际创始团队核心成员、云锋基金创业合伙人谢志峰表示,业内关注此类新材料如何应用于产业。 此外,硅材料制成的芯片速度慢、耐高压能力差,未来5G高速通信用的是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氮化镓材料。谢志峰提到,基于碳化硅、氮化镓材料的高速和高压器件和应用,未来中国在这个领域可以形成“领跑”态势和技术壁垒。 3 绘就“芯”未来:引灌金融活水持续深耕 今年1月,广州产投集团一行前往上海主动开展产业招商。“我们愿意做耐心资本,长期陪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资源、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广州落地开花结果。”广州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东旺谈道。 最终,广州产投集团与半导体头部投资机构华登国际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共同组建的广东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风险子基金落地,广东省、南沙区、社会资本等合计出资总规模超20亿元,并落户广州市。 芯片产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产业链复杂,完全靠市场化发展较难,必须有大量资金(千亿级)投入,需要政府、大型国企、科研院所等在上下游大力协同。谢志峰提到,全国各地的半导体产业基金陆续成立,整个投资力度和支持力度都大幅上升。 “国际巨头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公司,一年的投入都是100多亿美元,而且已经投了30—50年,我们才刚开始,未来还需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谢志峰说。产业金融,成为该行业长期发展亟须突破的“卡脖子”问题。 《行动计划》对此做了规划,提出“完善产业投融资环境”。具体而言,广州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二期、组建省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风险子资金。同时,广州支持各级信用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产业生态的培育,还需要基于本地的优势产业。《行动计划》明确,强化应用需求牵引作用。以全市在5G、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领域的强大应用需求为动力,鼓励骨干应用企业与芯片设计企业通力合作,推动自主可控芯片的规模化普及。 广州工业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对此深有体会。以广汽传祺为例,该企业顶配版影豹所需芯片均超500个;全新第二代GS8所用芯片更多。含“芯”量提升有助于提升汽车性能,也对芯片产业的本地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就要求此类产业应当具有前瞻性布局,更需要久久为功的深耕。随着《行动计划》印发、多种力量纷纷入局,广州借智借力、相互赋能,撬动各方专业能力、产业资源及项目储备,为培育半导体产业生态圈积蓄力量。 乐天智谷 国际智能科技创新谷 乐天智谷是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2019年广州市提质增效试点园区、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站。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科韵南路与新滘东路交界处,区域所在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琶洲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支点。 园区以人工智能、5G技术、数字经济、物联网为主导产业,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孵化服务和资源协同对接服务,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资源共享、共融、互生。 “粤港澳青创湾”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青创湾基地)于2018年9月开始在海珠区委统战部、区科工商信局的指导下筹建,由澳门青年领袖周王安先生发起,整合广州、深圳及港澳台地区30多个社团与港澳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及密切协作关系,汇聚了包含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服务、智能科技产业、新商业社群运营的各领域的核心优势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