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下午3时,刚在澄城县华元大厦开完会的澄城县委书记王万庆,马上换上了蓝夹克、穿上了运动鞋,“先不回县委了,去王庄镇看看苹果。”
今年8月2日,王万庆由宝鸡市陈仓区区长被调任为澄城县委书记。“我来澄城两个多月了,发现这里产业扶贫做得很扎实,这也是今年5月全县能顺利摘掉‘贫困帽’的主要原因。但是,摘帽也是再出发。这里还有贫困人口1800多户3900多人,所以必须继续把产业扶贫工作做好,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车上,王万庆对记者说,“现在全县共有37万亩苹果。这苹果种得好不好,跟全县农民尤其是贫困户的收入高不高有很大关系。”
半个多小时后,车子停在了海亮集团澄城果业公司苹果基地的门口。一下车,王万庆就详细地询问起苹果基地的收成和销售情况。
公司负责人葛志虎一边走一边介绍:苹果基地有1500亩,今年每亩能摘1250公斤苹果,全部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销往杭州,并且供不应求……
“每公斤10元,这价格不低啊!”王万庆快速地算起账来:当地每公斤苹果的市场收购价格在4元至6元,要是一户贫困户一年能收获5000公斤质量好的苹果,并通过这家公司把苹果卖出去,那至少能增收2万元。
“目前澄城县基本实现了扶贫产业园村村全覆盖和贫困户长短产业全覆盖。不过,在注重数量的同时,还必须提高质量。只有质量好才能卖得好价钱,所以一定得想办法努力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才行。”离开苹果基地后,王万庆一直紧锁着眉头,掏出本子记下了这个必须解决的难题。
在苹果基地所在的王庄镇翟卓村,看到一户农民的院子里堆着苹果,王万庆便走了进去。这是翟卓村一组的南连谋一家,曾因缺技术而致贫。
“这苹果大的很大、小的很小,你这技术还不过关啊!”王万庆蹲在一堆苹果前,拿起一个苹果左瞧瞧右看看。
南连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以前没技术,没收成,所以成了贫困户。这两年学了点技术,才有了这收成。现在去培训班,我都坐在第一排,就想着早日能种出好果子来。”
“你们村子里一个月进行几次技术培训?”“去技术培训的人多不多?”“有些人为什么不参加培训?”王万庆问。
听完南连谋的回答,王万庆了解到,翟卓村虽然时常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但并没有覆盖到家家户户。“看来这技术培训不只是产业扶贫的事,更是扶志扶智的事,必须要让农民相信科学、相信技术,这样才能推动扶贫产业更好地发展。”王万庆对随行的村党支部书记党中秋说。
从南连谋家出来,王万庆继续进出贫困户家的院子和果园,最后折回到村委会,临时召开了一场现场办公会。针对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产业发展问题,王万庆要求镇村干部一定要做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想办法让农民积极参与进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暮色四合,王万庆在村子里匆匆吃了一小碗油泼面,便上了车。车子并没有开回县城,而是开往了庄头镇。
王万庆告诉记者前去庄头镇的目的:“现在在国内,樱桃销售市场非常火爆。目前全县有7万多亩樱桃,庄头镇、赵庄镇等地是樱桃的优生区。我们想继续把樱桃产业做大做强,使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主导产业。前阵子我们去长三角地区考察学习,就有专家建议澄城县大力发展樱桃产业。”
40多分钟后,王万庆来到了陕西润强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穿上鞋套,王万庆仔细参观着樱桃苗木组培基地,了解樱桃苗木的培育过程。
“这两年樱桃的效益怎么样?”王万庆问。
公司负责人刘小强答:“盛果期,露天果树每亩能卖2万元,大棚果树卖得更多。”
樱桃产业的高效益带动了庄头镇许多农民增收致富,郭家庄村村民同耀俊就是其中一个。他的妻子患有残疾,生活一直过得很艰难。近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同耀俊种起了樱桃,日子也好过了不少。
“家里有多少亩樱桃?”“收入有增加吗?”“增加了多少?”王万庆问得很仔细。
“目前种了12亩樱桃,4亩已经挂果了。去年的收入不错,但今年收入不是很好。”同耀俊回答。
“这是为啥呢?”
“去年秋冬季遭了灾,今年这樱桃就没什么收成了。”
“那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没有?”
“最好是能建座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