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拍摄的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延安,既是黄河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也是中国革命的根据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他从中发现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作“东方魔力”,并断言这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光”。 延安,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壮丽诗篇。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高举抗日救亡旗帜,率领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延安吴起镇。此后,中国共产党从延安走向西柏坡,走向北平,解放了全中国。 如今,这片红色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寻访延安的红色印记 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连日来,在延安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等地,“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心中的感动和震撼前所未有。 8月,正值盛夏。走在延川县永坪镇的大街上,“永坪会师”的雕塑耸立在道路环岛中央。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延川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冯延东告诉记者:“永坪镇早在红二十五军到来之前,就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中心,是西北红军的根据地。”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这是毛泽东亲自指挥“切尾巴”战役胜利后,所赋诗中对吴起艰险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胜利结束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国民党军队紧接着追了上来。中央红军在没来得及吃一顿饱饭的情况下又投入激烈的战斗中。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中央红军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的最后一仗,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 1935年11月6日一大早,红一方面军各部和红十五军团部分指战员从驻地向甘泉县象鼻子湾村集结。当日12时,天空飘起鹅毛大雪,毛泽东在这里第一次总结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长征胜利结束了,敌人围追堵截的计划破产了!”“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它将载入史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如今这里绿树成荫。在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来自红军小学等学校的小学生在这里当起了小讲解员。他们语速欢快地打着快板,诉说着历史,讲述着如今的好生活。 在延安南部的富县,1935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这里对国民党军发起进攻,打响了红一方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这是一场被毛泽东称为“奠基礼”的战役——直罗镇战役。 直罗镇战役中,活跃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的一支少共营,他们大多数都是12岁至15岁的少年。直罗镇战役前夕,少共营12名红军战士化装潜入国民党军驻地黑水寺侦察敌情,情报送出后在返回途中与国民党军相遇,终因寡不敌众不幸被俘,后被残忍杀害。直罗镇战役胜利了。小战士们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带血汗的脚印和英勇的事迹。红军指战员们将这12名战士集中安葬在一起,立碑永记。 …… 在延安,还有更多的红色事迹感动着我们。“切尾巴”战役、直罗镇战役、“雪地讲话”,一个个重要的节点,为红军长征落脚延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胜利会师、瓦窑堡会议、东征抗日,为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带来了希望。 红色圣地散发多彩之光 蜿蜒的山沟沟,蓝蓝的天,火红的太阳跃出地平线。 长征精神不仅辉映全党全国,而且在革命老区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近年来,作为长征的落脚地,延安开始了小康路上的新长征:发展红色旅游、扶持绿色产业、加快黑色能源经济转型……红色圣地正在变为一座多彩之城。 8月13日,记者走进富县绿平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分选加工车间。在这里,一颗颗苹果必须经过清洗、分拣、糖分测量等重重“关卡”,才能被装入箱内,送往全国各地消费者手中。 “延安的苹果都论个卖,一个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价格,就必须有过硬的质量。”富县绿平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录平告诉记者,这条智能选果线最“牛”的地方,是每秒可为苹果拍摄17张照片,来检测苹果是否有霉心病。这就相当于医院的CT一样,苹果内部是否有问题,里面有没有虫子,一目了然。 记者了解到,延安市在苹果精细管理普及推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在苹果分拣、包装、冷藏冷链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上的后整理举措,累计建成智能选果线64条、冷气库109万吨。“苹果的质量整体上了一个档次,自然就能卖出好价钱。”张录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