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煦 王国信8月26日,是深圳特区成立38年的日子。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深圳见证并代表了中国速度。在深圳的坪山区,27年前,那里曾经是一片荒芜之地,没有人会预料到,有一天坪山区会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因为王传福所创立的比亚迪,在这里落脚,深圳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我们曾经想过要做大,但是没有想到能做到这么大。”回忆起23年前的创业,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感慨良多。2017年,比亚迪营收突破一千亿元,其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第一。“当时只是想跳到体制外,‘铁饭碗’下成长的空间非常有限。”在一周前的一次采访中,王传福说,当年的创业梦想就是把公司做大,有一定的收入,当时有一些兄弟加入到公司来,都是打破了“铁饭碗”辞职来创业的,想的是赚得钱一辈子花不完,这一点现在实现了。
谈起比亚迪的成长,王传福将更多的因素归功于深圳市开放的政策和对创新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家典型的民营企业,比亚迪在深圳从零起步,没有背景也没有资源,“时代成就了我们。”王传福说。在深圳,这样的公司不胜枚举,包括华为、腾讯等。
“我们只是个普通人。比亚迪也是一样,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机会,深圳给了我们机会,才能做到全球的销量冠军。”在一些时候,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的这么大的勇气。“到现在我们还是从整个产业角度来考虑事情,以产业报国。”
1995年2月,王传福向其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借款250万元,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现在,“木匠的儿子”王传福的创业故事已为多数人知晓。但很少人知道王传福在创业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事实上,直到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之前,在最初的13年中,王传福的创业之路走得相当辛苦,“初期真的是非常苦。”王传福说,“说起来都是泪,有些时候都要急哭了。”
“找钱”与中日电池较量
从1995年创立比亚迪至今的23年时间中,王传福很少向外界打开心扉。在8月26日的采访中,记者询问王传福,在创业23年中,有什么自己难忘的事件、人或者重要的时间节点。王传福开怀大笑,提到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创业初期“找钱”扩大生产时特别地困难;另一件事,是与日本索尼的那一场长达两年半的专利纠纷官司。
当时的市场环境是,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很少,几乎没有竞争力。王传福咽不下这口气,“那个时候出国都会受到歧视,凭什么要检查我回国的机票?我们都是中国胃,吃不惯西餐,让我留下我都不愿意。”王传福说。憋着一口气,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
但不同于后来“股神”巴菲特的入股,以及众多资本的追捧,在比亚迪初期的成长中,“找钱”一直比较困难。比亚迪当年的注册资本仅有450万元,由于还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入股,手头的现金时常匮乏,贷款成为难题。王传福当时对一个下属说,“一年能贷来300万元就够。”而此后,比亚迪的融资一直都不太顺畅,王传福生性倔强,第一次融资“泡汤”后,令其大受打击,从此他再没有见过创业投资者。
在电池业务步入发展期之后,比亚迪对资金的渴望越来越大。“我们当时业务一年增长十倍,需要钱来扩大生产,但是在银行贷款不好贷。”王传福说。因为从银行方面来说,是不相信比亚迪的。怎么办?“当时订单飞来,但是我们的生产完全跟不上。”王传福说。后来,深圳市一位副市长亲自出面,协调解决了比亚迪的贷款问题,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促使比亚迪在之后的资金需求上得到了快速响应。
在这之后,比亚迪靠着以自主研发的设备和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一举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比亚迪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占据了全球近40%镍铬电池市场,到2008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电池制造商。
比亚迪最开始是做电池还是手工式、作坊式的生产。有一次要用1.5吨的小卡车拖一个机器,过高速的时候有个弯道,车开快了,把机器甩了出去。那个机器要几万块钱,还是挺贵的,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当时正是王传福和司机两个人把机器搬上车去。“我后来想这怎么搬得上去,想想这个事情还是很艰辛的。”王传福说。“当年机会很多,现在机会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现在条件好了。”
比亚迪的一名员工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在企业内部流传的故事:在创业初期,王传福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才下班。王传福的女儿即将出生的那段时间,由于正处于电池开发的关键阶段,王传福忙得不可开交,都没亲眼看到女儿诞生的那一幕。直到几天之后,王传福忙完手头的工作,才与妻子、刚出生的女儿见面,享受到“迟到”的天伦之乐。这个故事没有得到王传福本人的确认,但王传福每天在单位的工作时间确实超越了几乎所有人。
另一件让王传福在企业发展中印象深刻的事,是比亚迪与日本索尼的官司。2005年,历时两年半之久的“比亚迪与索尼专利侵权战”宣布了结。针对索尼的第二次上诉,日本知识产权高等裁判所作出判决,维持日本特许厅之前作出的“索尼第2646657号专利无效”裁定。这意味着比亚迪赢得了胜利。
而在9个月前,比亚迪刚刚结束了其与日本三洋电机公司(以下简称“三洋”)之间长达三年的专利诉讼纠纷,双方选择妥协与和解。在电池、电机这两大领域,比亚迪战胜了全球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当时的心情是很激动的。”王传福现在回忆起那个时候,都觉得自豪满满。“这个案例当年被写进了中国专利典型案例之中。”王传福说。他没有讲的是,如果这两次官司输掉,比亚迪将面临着灭顶之灾。
当记者反问王传福当时有没有“喜极而泣”的时候,王传福开怀大笑,未作答复。在那一年,比亚迪已经成长为我国最大的电池生产企业,并超越索尼,成为仅次于三洋的全球第二大二次电池生产商。仅在两年之后,比亚迪超越三洋,成为全球第一大电池商。这成为王传福至今都引以为傲的事情,而其后,关于电动车战略的成功,让王传福的“电动梦”有了更为确切的落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