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有网友吐槽,在榆林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一项业务,要来回跑三四趟。 询问工作人员措辞简短、语气冰冷,从不主动告知下一步流程。这种“挤牙膏”式的沟通,让人在奔波中积满无奈。 在此办事,犹如现实版《等待戈多》:永远不知今天窗口是“戈多当班”还是“明日请早”。 一趟办成属意外惊喜,跑三四回才是常态——就像参与了政务中心特设的“健身套餐”,含“排队拉伸”“材料搬运”等项目,专为缺乏运动的都市人提供全方位“体能康复” 。 有些窗口更是将国家提倡的“一次性告知”制度,进行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解读,理解为“一次只说一点,细水长流式告知”。 今天告知您缺了身份证复印件,您火速补来。 明天轻描淡写一句“公章好像不太清晰”,您回去重盖。 后天,办事员可能推一推眼镜,发出灵魂拷问:“先生,您这份表格用的是宋体,我们内部规定,必须使用楷体三号字,体现庄重感。”仿佛审批通过与否,最终取决于字体里是否蕴含了足够的诚意。 翻看榆林政务服务中心的宣传报道,可谓是一片热火朝天、服务为民的祥和景象。 白纸黑字写着要“提升服务效能”,通过“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多样化举措,誓要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有温度、更高效能”的政务服务。 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勾勒出的本应是一个高效、便捷、充满人情味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然而,踏进办事大厅,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的“温差”。 宣传稿里的“延时服务”,在实践中可能演变为“准点下班,绝不多延一秒”; “预约服务”可能意味着“号已约满,下月请早”; 而“上门服务”则更像一个传说中的“戈多”,听说过,没见过,需要群众用极大的耐心和运气去等待。 这种文字上的“高度”与行动上的“低度”之间的反差,比榆林的昼夜温差还要令人难以适应。 它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美好的承诺,在落地时走了样、变了形? 造成这种反差的,往往是一些深谙“程序艺术”的工作人员。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那些神秘的“流程优化大师”。 他们身怀绝技,擅长将原本清晰的直线流程,巧妙折叠成一套精美的“俄罗斯套娃”。 您满怀信心地打开第一个娃娃(初审),发现里面还套着第二个(复审),好不容易见到第三个(终审),却被告知后面还有隐藏关卡——“超级终审”或“领导签批”。 在这套娃式的循环中,办事群众不仅能悟透“人生无常”,更能深刻体会何为“公章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与“流程优化大师”相得益彰的,是那些“材料收集控”。
他们对纸张和印章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其关注点远远超越了解决问题的本身。
在他们构建的秩序宇宙里,一张加盖了红色印章的A4纸,不仅仅是一份证明,更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象征和闭环仪式。 在2025年榆林市营商环境突破暨招商引资表彰大会上,领导讲话可谓铿锵有力、切中要害。 会议强调,“要持续用力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在“红蓝章”审批、阻工问题化解、压覆审批等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对任何损害营商环境的行为都要“严肃处理”。将招商引资视为榆林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意图推动营商环境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这无疑是一曲节奏明快、导向清晰的“急板”乐章,表达了求变求快的决心。 然而,这首“急板”传导至执行层面,却常常演变成拖沓冗长的“柔板”甚至“停板”。 领导的指示是宏观战略,关键在于中层干部和经办人员能否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战术手册”。 然而在现实中,部分中间层却扮演了“衰减器”而非“放大器”的角色:或因理解偏差,将“优化”简单等同于多开会、多发文件;或因能力不足,缺乏打破旧有复杂流程的勇气与智慧;更有甚者,固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政思维,担心改革出错引来问责,宁愿按部就班求安稳。 于是,“红蓝章”审批的突破往往只停留在会议纪要里;“严肃处理”也成了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纸老虎”。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看到榆林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所付出的努力。 从去年全面启幕的“三个年”活动,到今年开年便雷厉风行召开的营商环境突破暨招商引资争资争项表彰动员会,这一系列动作释放出清晰而强烈的信号——政府改革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要真正扭转榆林营商环境的现状,就必须在领导“急板”般的指挥下,引领全市奏响高效便捷的“进行曲”。 这意味着必须真正站在企业和群众的角度,审视并重构每一个办事流程:大力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坚决砍掉各类不必要的证明和环节;对“一次性告知”实行清单管理与责任倒查,确保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让改革从纸面真正落到地面。 要下决心打破“数据孤岛”,推动各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同时,提升线上服务平台功能和使用体验,使“网上办、掌上办”成为常态,线下大厅作为补充。 在机制建设上,要建立以服务对象评价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把群众的打分直接与窗口单位和个人的绩效挂钩,让那些真正提供“有温度服务”的窗口和个人得到褒奖和激励,形成正向循环。 毕竟,营商环境好不好,最终是办事群众说了算,不是会议材料说了算。 榆林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和更多的“政务健身套餐”,而是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和真正以民为本的服务意识。 只有当企业和群众在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捷与尊重。 榆林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焕发活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来源:大美驼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