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引言:陕西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作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通过制度创新、通道建设、产业培育和营商环境优化,为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对外开放是内陆省份陕西打开发展大门的“金钥匙”。从张骞凿空西域的驼铃声声,到如今中欧班列的汽笛长鸣,陕西始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关键枢纽。八载自贸试验区建设硕果累累,十二载中欧班列驰骋不息,二十载欧亚论坛凝聚共识。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向西开放的前沿,陕西积极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不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构建全域开放体系,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陕西以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书写着新时代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绚丽篇章。
 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 
 9月5日,在位于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的西安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正按照订单要求从货架上调取货品。该中心是西部地区首个国际航材超市,相比以往各航空企业自主采购航材、零散通关的模式,由该中心作为“采购人”,对保税航材统一报关存放,再按企业需求分批出货、缴税,有效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极大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用。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完成国际航材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7亿元,与法国赛峰、中航工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两年前,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聚焦通关便利化、构筑内陆地区重要对外开放通道的重要举措,西安国际航材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航材通关交易新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高新区片区 制度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核心和活力所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首创性、差异化探索,40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9月15日,在商务部印发推广的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中,陕西自贸试验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成功入选,在全国复制推广。该机制通过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着力破解高校院所“不想转”“不敢转”“缺钱转”等难题,推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连年快速增长,2024年成交额突破4800亿元,充分激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活力,打造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地。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片区,创新实践多点开花、亮点纷呈,成为开放与发展的强力助推。在西安中心片区,空港新城聚焦“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实施“两步申报”“7×24小时通关”“货物分类监管”等便利化举措,创新打造“国际快件(进境)全链条数字化智慧监管系统”;沣东新城《探索基于北斗技术的海洋渔业通导遥一体化国际服务模式》成功入选2025年“前沿科技赋能服务贸易示范案例”,为陕西唯一入选案例。在西安浐灞国际港,国际中转集拼平台模式的优化与推广极大提升了陕西在亚欧大陆桥物流体系中的枢纽能级;“一带一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空铁联运项目将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的“一单制”联运模式,使区域整体物流时效提升15%。杨凌片区聚焦农业领域创新,其报送的《农业知识产权海外保护新模式》等3项改革创新成果被收录于《2025年度自贸区创新发展案例汇编》。去年9月,陕西首单知识产权海外被侵权损失保险在杨凌签订,帮助企业减轻因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损失。目前,该模式已服务涉外企业50多家,为农业出海保驾护航。自2017年挂牌运行以来,陕西自贸试验区以不足全省1/170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70%的进出口贸易额。陕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不断“提质跃升”,全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制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发展。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对外贸易通道能级、优化营商环境,以高水平开放实现合作共赢。8月13日,第30000列中欧班列(西安)从西安浐灞国际港缓缓发车,奔赴欧亚大陆。从2013年首趟开行,12年实现从1到30000的跃升,中欧班列(西安)见证着陕西对外开放的坚实脚步。如今,这条横贯欧亚的贸易“黄金通道”能级正不断提升。“枢纽对枢纽”的双码头联动新模式是中欧班列(西安)提质增效的关键。6月份,位于阿拉木图的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正式投用,集装箱的海外调配周期大幅缩短。在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货品经码头中转运费可节省30%至50%,运营一年多来,码头累计转运货物超20万吨。西安关中综合保税区 今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4455列,同比增长10.2%。截至目前,中欧班列(西安)已构建起18条国际运输干线覆盖欧亚大陆,26条“+西欧”线路集结国内货源,并与青岛、宁波等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的宏大布局,形成“内陆集结、全球分拨”的现代物流体系,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西安浐灞国际港新增匈牙利、捷克2条全程时刻表班列,加快俄罗斯、阿塞拜疆等海外场站建设,推进“班列+海外仓”一体化布局。陆上“钢铁驼队”驰而不息,“空中丝路”也越织越密。截至今年7月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累计运输货邮18.6万吨,同比增长16.7%;国际货运达3.74万吨,同比增长141.3%。成绩背后,是陕西“航线织网”的持续努力。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不断扩容“空中朋友圈”,累计开通国际全货运航线33条,初步构建起“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货运航线网络;今年3月,空港新城集中开通和加密5条国际全货运航线,包括新辟西安至米兰、第比利斯、德布勒森、马德里4条航线,加密西安至布达佩斯航线,预计全年运货超3万吨;8月,陕西首条直航美国的货运航线——西安至芝加哥全货运航线正式开航,预计年货运量达1.71万吨,可推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提升25%以上。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支撑。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最终要转化为企业的“获得感”。9月18日,陕闽税务部门联合主办“西安·泉州陆海携手共服‘一带一路’税收合作活动”,持续擦亮“税路通”跨境税收服务品牌,为跨境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税收支持。陕西自贸试验区通过优化服务切实为企业降本增效,“同包同车”模式让跨境电商物流成本直降50%,国际中转集拼平台大幅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和缩短运输时间。今年前三季度,陕西进出口总值3780.8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成绩背后,是陕西开放通道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的不懈努力,也是陕西对外经贸往来高效便捷的有力证明。
 开放平台是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对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陕西通过打造和利用一系列高能级开放平台,合作领域不断拓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大。作为连通欧亚、共创未来的平台,欧亚经济论坛既是高端对话平台,更是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9月23日,2025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隆重开幕。欧亚经济论坛是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十大平台之一。2005年,首届论坛在西安开幕。二十年来,论坛累计吸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代表参会,签署200余项合作协议、备忘录,推动能源、金融、交通、人文等领域重大项目落地,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元。依托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杨凌农高会等高能级开放平台,陕西持续促进贸易投资增量提质。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发展会议上,“通丝路”跨境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西安国际港站新能源汽车 作为数字贸易平台,“通丝路”的上线,将为陕西中小微企业出海赋能。该平台是对原“通丝路”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的提档升级,致力于解决中小微外贸企业“出海难、运输贵、流程繁”等痛点难点问题。这是陕西推动数字赋能贸易、优化跨境服务生态的又一重要举措。中国—中亚峰会是推动睦邻友好合作的顶级平台,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将陕西推到中国与中亚合作的最前沿。当地时间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期间,陕西省和土库曼斯坦阿哈尔州、塔吉克斯坦索格特州、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及图尔克斯坦州正式签署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协议书。截至目前,陕西国际友城数量达121个,遍布全球五大洲41个国家。陕西高质量落实峰会涉陕成果,全力保障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运行,与中亚国家不断拓展共赢发展新空间,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贡献更多力量。持续加强与中亚地区互联互通,强化陆港空港协同,提升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能级,推动物流通道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升级。此外,陕西积极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推动文化出海,进一步加深陕西与世界的人文交流。从大阪世博会到欧亚经济论坛,陕西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讲述陕西故事、传播中国声音。5月29日,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西安—阿拉木图段)从陕西西安首发开行。开行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是中哈两国元首在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达成的重要共识。从西安出发,跨越3600公里,这趟专列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文化新纽带。9月10日,西部地区第一所公办戏剧类本科院校——西安戏剧学院在陕西自贸试验区秦汉新城功能区正式揭牌。该学院的挂牌运营,对于打造内陆改革开放特色名片、推动陕西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以开放之姿寻找机遇、寻求合作,陕西的国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目前,陕西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家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建立了24个国家级、124个省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基地。开放是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通过制度创新破除藩篱、通道建设打通脉络、平台搭建汇聚资源、人文交流增进互鉴,陕西正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不断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来源:中国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