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信行业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循环,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由苹果这个“外人”推动。 
 三个月,无卡化的iphone Air横空出世,两年前被三大运营商一致冷处理的ESIM就在一个月后火速上榜。
 
 2012年,IPHONE5带着前所未见的nano SIM面世仅仅一周,联通就宣布了中国nano SIM的首发,人手一个的剪卡器和卡针从此成为了一代基础的集体记忆。
 
 更早之前,国内手机连WiFi都不让用,直到IPHONE 3G的卖爆,用户宁愿花高价买海外版也不买国行版,我们才终于松口。
 
 历史上一再的重演,苹果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一降再降,但通讯行业的创新性突破还是得靠它,我们的国产手机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却在惰性中磨灭的真正的创新。eSIM的技术门槛并不高,联通早在2018年就开始了试点,用eSIM的手机,防水性、轻薄度和电池容量都能做得更好,
 
 但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始终没有推出一台无卡化的国产手机?
 
 因为一条利益链的存在,让所有国产手机厂商都选择了沉默。eSIM的普及真正刺痛的是运营商,因为开卡、转网、销卡都不用跑营业厅,用户的粘性被削弱,线下营业厅的宽带、合约机等增值业务更遭受了冲击,而且用户出国能直接开通当地的eSIM,不必再付一笔高昂的国际漫游费
 即便苹果从美版IPHONE14起全面取消了实体卡槽,我们三大运营商能默契的放弃,把这个代表未来的市场拱手让了。
 
 当年手机禁用WiFi也是同一套逻辑,WiFi刚普及时,国内的3g网络刚刚起步,流量费贵到36块的套餐里只有150兆的流量,回回QQ消息,发发邮件,运营商就能躺着把钱赚。要是连上WiFi,大家全跑去蹭免费网,谁还买昂贵的流量包呢?而且WiFi还能打网络电话,直接抢了语音通话的生意,运营商自然不乐意,国产手机厂商也不敢动这块蛋糕。开发eSIM既要搞审批跑流程,又怕对方不配合,利益权衡之下陷入了创新的惰性,所以大家都变成了习惯性的去卷相机参数,1亿像素,3亿像素轮番的扩张,减摄像头数量,4摄5摄排列组合玩出了花样,或者减边框的宽度,几毫米的镜态也渲染成产品的颠覆。
 
 这种在舒适区里疯狂内卷的生存策略,就像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把边际改善包装成了颠覆创新,用参数的通货膨胀掩盖了体验的停滞,最终导致了真正从0~1的创新只能由苹果开通,苹果干不成,自己不受影响。苹果一旦干成,一夜之间华为、小米、OPPO的eSIM手机就都来了,就像当年库克统一的审美,今天的OPPO、小米还在追求和iPhone的外观相似度。
 所以,真别怪西药见效快,而是我们抄作业成为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