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秋日的西安国际港站,一列列中欧班列整装待发。载货的集装箱内,光伏组件、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取代了传统的服装、玩具,即将沿着丝路西行。 与此同时,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全货机轰鸣起飞,将集成电路、消费电子等精密产品送往全球。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枢纽能级与扎实的产业基础,陕西企业“出海”的步伐正愈发稳健,在全球产业链中持续提升着竞争力与话语权。
据关中海关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西安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549.3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副省级城市中,进出口增速位列第二,总量排名第九,表现亮眼。其中,出口额为2467.4亿元,增幅达20%;进口额为1081.9亿元,增长8.4%;贸易顺差达到1385.5亿元,结构进一步优化。
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16.2%
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虽仍占据“半壁江山”,但结构转型的信号已十分清晰。 从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虽仍占据“半壁江山”,但结构转型的信号已十分清晰。 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值为1706.7亿元,增长9.5%,占全市外贸总值的48.1%。而更具自主性和附加值的一般贸易则实现124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1%,占比提升至35.2%,正逐步跃升为拉动西安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这一结构性变化,也反映出西安外贸正在从过去的“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变。而一般贸易比重的持续提高,意味着本地产业配套能力与附加值创造水平稳步提升,外贸质量迈向更高台阶。 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机电产品继续扮演“压舱石”角色。其出口总值达2176.9亿元,增长18.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8.2%。其中,集成电路、汽车(含底盘)、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零部件等重点类别增势齐头并进,增速均超过20%。同期,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46.4亿元,同比增长14.4%,表现稳健。 细看数据发现,真正的结构性亮点来自“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三类产品合计出口435.2亿元,同比增长33.8%,成为拉动西安出口增长的最强劲动力。这一成绩,也源于西安近年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前瞻布局,使“西安制造”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抢得关键先机。
陆空通道能级提升
开放通道的能级提升,正为西安外贸增长注入了确定性。 前三季度,中欧班列(西安)已开行4455列,同比增长10.2%,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关键指标已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班列本地货值占比已达56.9%,越来越多“西安产”“西安造”通过走向世界。 空中丝路同样在加速织密。前三季度,西安航空口岸新开恢复5条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货运量增长1.1倍。陆空协同的立体化物流网络,正成为西安吸引高端制造项目落户的重要筹码。 高效物流体系的构建,直接助推市场版图持续扩张,企业“出海”步伐明显提速。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西安对欧盟进出口大幅增长58.3%,对东盟增长2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已占全市外贸总值的53.7%。 这一格局背后,是政府与企业合力“闯世界”的成果。“长安万里行”开拓国际市场行动持续开展,1-9月,西安组织468家企业赴境外参展170场,多次组团出访巴西、阿根廷、德国、意大利等国。这种“集群出海”模式,有效降低了单个企业拓市场的成本与风险。 与此同时,西安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广交会、进博会等国家级展会平台,推动“西安智造”品牌进一步走向全球,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
西安外贸的亮眼表现并非偶然,而是产业基础、开放通道与政策服务多年协同积淀的结果。从“制造”向“智造”的跃升增强了产品竞争力;陆空双通道优势压低了综合物流成本;市场多元化布局则提升了抗风险能力。 下一步,市商务局将加强工作统筹和穿透式调度。紧盯核心指标,加强区县、开发区及重点外贸企业调度,着力稳定全市外贸基本盘。同时,在政策支持、参展洽谈、综合服务等方面精准发力。目前,西安正在精心筹备第138届广交会、第八届进博会等重要展会,推动外贸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来源:西安商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