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9月23日-25日,2025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今年恰逢欧亚经济论坛创办20周年,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同时,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6月已经举行,8月31日至9月1日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举办,多重背景下举办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西安作为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20年发展轨迹中,欧亚经济论坛实现了办会定位升级、参会规模扩大、平台影响力提升等全维度的突破。
我们也观察到,欧亚经济论坛之于西安,已然不仅是两年一度的重要国际盛会,更将为西安打造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持续赋能。
XI' AN 2025欧亚经济论坛全新启幕 带来哪些突破与亮点
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举办的这三天时间,高频次的对话交流、会展活动、贸易洽谈在西安发生,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三秦这片热土。
作为面向欧亚地区的高层次、开放性国际会议,论坛邀请到了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西班牙、英国、印度尼西亚等40个国家的政商学界代表共聚一堂,设置产能合作、规则共建、人文交融、科技创新、协同治理等五大主题板块展开深入对话交流,参会人数达千余名。
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2025欧亚经济论坛共签约各类合作项目(含成果发布、项目签约、机制建立、倡议发起、意向合作等)121项。
透过这三天的集中观察,我们关注到,2025欧亚经济论坛议题设置更具时代性和行业穿透力,各项活动直接服务于跨境贸易与人文交流,在重点领域合作、共性问题商议、智力交流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亮点和看点。
重要领域合作潜力的探讨与挖掘
例如,本次论坛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综合园区等关键领域,组织了多个分会场,聚焦专题进行合作机遇的探寻。
从绿色能源视角看,陕西本就是能源大省,2025欧亚经济论坛丝路绿色能源国际合作会议作为重要分会之一,西安借此契机分享城市能源领域的成效,并提出欢迎全球能源领域企业前来投资,鼓励、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创新平台开展联合研发,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西安首发首试首用,共同将西安打造成欧亚绿色能源技术合作、贸易投资、知识分享的重要枢纽。
而在2025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发展会议上,“人工智能+信创生态合作”“秦创原产业技术研究院数字经济合作”“浐灞国际港聚焦打造‘中欧班列(西安)经济圈’”等为主要内容的15个合作项目签约,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巩固互联互通成果提供了新的支撑。
跨境贸易中共性问题的商议与解决
2025欧亚经济论坛聚焦国际商事服务、中欧班列等重点领域,为跨境贸易与合作中关键问题的解决提出优化方案。
通过开幕式、主旨演讲、圆桌对话及签约合作等环节聚焦跨境贸易法律热点、探讨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等,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搭建法律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支持和服务。
2025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发展会议期间上线的“通丝路”跨境贸易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对原“通丝路”平台提档升级,致力于解决中小微外贸企业“出海难、运输贵、流程繁”等痛点难点问题,推动区域跨境贸易数字化转型发展。
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作为2025欧亚经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国际陆港与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正式发布“陆港云平台”,通过整合陆港、物流企业、贸易货主以及运营主体等多方资源,实现陆港与陆港之间、陆港与海(内河)港之间、陆港与空港之间互联互通,打造以陆港为核心的陆港经济体。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铁路公司、蒙古国成吉思汗集团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枢纽功能联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
聚焦人才、智库的交流与分享
2025欧亚经济论坛的一大亮点,在于欧亚经济论坛智库合作机制正式建立。
这意味着欧亚经济论坛的智库网络建设迈出实质性一步,将为论坛提供更稳定、更强大的智力支撑,通过联合研究、信息共享、学术交流等形式,共同为欧亚区域的务实经贸合作与政策协同贡献智慧,助力欧亚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共同发展。
论坛期间,还组织了2025欧亚青年精英对话会、人力资源发展大会等分会,加强欧亚各国人才交流与人力资源服务水平。
西安市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别签订《“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力资源领域城市间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推动建立城市间人才政策协同、资格互认、信息共享新机制。
上海市与西安市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签署共建协议,欧亚资源集团(ERG)、西安外国语大学等多家单位也就国际人才培养、海外项目合作达成多项备忘录与实质性签约。
此外,“秦岭工坊”职业教育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将建设中国-中亚职业教育科创研究中心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个职业教育分中心,进一步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人文交流。
可以看到,通过欧亚经济论坛这座桥梁,西安的人文底蕴、科技实力、人才资源等全方位展现,这些交流与对话,亦有利于西安与欧亚各国实现更加深入的了解、促成更多务实合作。
XI' AN 主场红利 国际盛会为西安发展持续赋能
当我们站在当下回看欧亚经济论坛创办历程,从2005年首届论坛在西安举办,20年间数个关键契机的把握,欧亚经济论坛实现了从地方平台到国家层面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平台的转变。
这无疑深刻影响着欧亚区域多边合作与投资,有效拓展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成为陕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而西安作为欧亚经济论坛永久会址所在地,这一国际盛会持续赋能西安城市发展与对外开放。
近年来,西安持续加强“内陆港”建设,城市发展定位、规划亦强调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并围绕浐灞国际港的陆港、会展、奥体板块,通过集中的产业引入及公共配套建设,打造西安国际文化交流轴,成为西安对外开放的核心承载区。
对西安来说,欧亚经济论坛不仅是一场国际性会议的举办,更是一种持续性发展赋能,为西安带来“主场红利”。
西安利用“论坛+通道+园区”协同机制,推动“物流+产业”双向衔接,助力“临港经济”发展。
首先就体现在面向欧亚贸易大通道的四通八达,促使西安贸易物流枢纽价值凸显,助力区域发展提速。
截至目前,陆港方面,西安陆港中欧班列(西安)18条国际干线覆盖亚欧大陆全境,“+西欧”线路拓展至26条,实现了亚欧主要货源地的全覆盖,而西安浐灞国际港依托中欧班列优势,推动“过路经济”升级为“临港产业经济”;空港方面,国际客运航线联通“一带一路”19个国家的34个航点,国际全货运航线联通“一带一路”8个国家的9个航点,同样,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也紧抓机遇,推动快递物流、跨境电商等产业快速发展,全面加快“空中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这为国际贸易与合作塑造了便利的通道基础,同时又带动了西安外贸格局的重塑。
以中欧班列(西安)为例,目前累计开行突破3万列,超过全国总量1/4;平均每8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从西安出发或抵达。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搭载着列车运输至欧亚各国。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西安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1684.9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54%。
这些发生在西安对外开放路径中的深刻变化,赋能西安“临港经济”产业布局。诸如康佳智能家电总部、中能建、山东能源、俄罗斯联邦总商会、阿伯朗酒业、腾讯阅文、百度度小满、与辉同行、理想汽车等招引企业和项目,无不是陆港“虹吸效应”的体现。
同时,也同步促进了西安在国际化标识、国际商事法律服务、支付便利化等方面持续升级。
毫无疑问,向西开放带来的种种利好与变化,使西安迈进对外贸易的新时代。
而置身于国家向西开放的大潮中,西安作为“一带一路”起点城市,区位与定位优势,使得西安角色发生转变,从对外开放的“后卫”,转变为挺进欧亚的“前锋”,获得更多对话国际的良好契机。
这种对话,既包含着西安融入欧亚产业经济链、参与国际分工的机遇,也促成各界对于西安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水平的认知重构。
欧亚经济论坛等国际性会议在西安举办,多国目光聚焦西安,深入了解西安科技创新、产业基础、文旅创意等各领域发生的巨变。
西安更加立体的城市底色,进一步凸显西安向西开放的国际化分量和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国际投资与合作。
可以说,欧亚经济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西安带来持续的正面反馈。
西安,正依托欧亚经济论坛平台,生动演绎着一个内陆城市如何突破地理局限,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精彩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