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社交平台,常常会有这样的提问,西安旅游只有旺季和旺旺季,景区游客一直很多,本地人平时都去哪玩?
评论区里评论最多的,无疑是进山,夏天耍水秋天看红叶、丰裕口吃鱼……能够为西安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乐趣。
显然,终南山在西安人休闲游中占据着极大比重,但在西安文旅的宣传语境中,占比并不高。
而近日,西安官方层面举办了“‘诗道终南 心意长安’西安市打造唐诗之都”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发布《西安市打造唐诗文化品牌实施方案》。
在打造“唐诗之都”的承载体中,除了大雁塔、华清池、兴庆宫、青龙寺等标志性载体外,西安人的“后花园”终南山也成为重要载体,得以更高频度的曝光,也意味着终南山文旅资源开发将成为官方的打造重点。
但不同于钟楼等地标形象塑造,终南山覆盖面积大、跨区域等特征明显,又该如何打造?近日,围绕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的思路,官方给出了最新计划。
XI' AN 对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准 打造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
终南山,是横亘陕西腹地的秦岭中段,位于西安南部,横跨蓝田县、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等多个县区,东西长200多千米,覆盖面积达4000多平方千米。
西安人对终南山的钟爱程度不必多言,并且总能发掘新的“玩法”,这段时间不少人去山里“捡秋”,像白石峪捡板栗(荣耀西安网提倡可以体验乐趣,大量采摘会破坏生态环境),山下停满了车。
这些体验的发掘,来源于终南山是一座可以兼具生态与文化的富矿。
这里包含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传统村落、A级景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2000多项自然与人文资源,资源类型多、数量大。
并且,终南山历史上与我国古代周、秦、汉、唐等重要时期在文明演替、制度确立、都城营建等方面产生了紧密的伴生关系,淬炼出独具中华文化内涵的山水形胜与人文景观,是秦岭文化谱系中不可或缺的形象标识。
“寿比南山”“终南捷径”等典故的诞生地,即是在终南山。
而此次西安提出打造唐诗之都,将终南山作为重要载体,则在于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以终南山为背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集。王维甚至在晚年定居在辋川,形成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
除了进山玩,西安人还爱拍山,特别是在天清气爽的日子,在西安城的任何位置,只要没有高楼遮挡,南望都可以看到谷岭纵横、群峰竞秀的连绵群山。
而常常在这时,西安人的社交平台上也会被“云横秦岭”刷屏。
并且终南山的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名字,一些西安人更是可以通过一张照片,就迅速分辨出是哪座山。
这些山峰亦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文化历史底蕴。王顺山、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等也是西安人“百爬不厌”的山峰。
在各类生态文化资源富饶的终南山,西安人能够发掘出无限的乐趣,但面积大、跨度大的终南山,在整体生态保护与文化开发中面临困境。
这些资源点遍布于数千平方公里的山脉区域内,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且受地形阻隔的影响,各资源点之间的联系受限,缺乏整体保护和统筹利用的有效路径。
为破解终南山在自然人文资源保护传承等方面所面临的难点和问题,西安提出了打造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计划。
西安将重点以沿山6个区县为主体、环山旅游公路为主轴,整合区域内文物遗址、民俗古镇、重点景区等,打造兼具保护传承利用、公共服务、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的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
近日,西安市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助力打造世界人文之都工作专班所发布的《扎实推进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文章,披露了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更加具体的建设方案。
公开信息显示,西安市2023年9月成立了挖掘秦岭北麓(西安段)生态和人文价值工作专班。此次所公开发布的文章,其实也展现出了现阶段的研究和规划成果。
其中特别提到,将参照长城、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和形式,打造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
在文旅融合上,要将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支撑西安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的重要承载地。
XI' AN “一中心、一带、十片区、多节点” 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如何打造?
按照规划,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整体布局,将按照“中心整体展示、线型廊道串联、主题片区承载、重点点位支撑”的原则,以环山旅游公路为纽带,构建“一中心、一带、十片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一中心”,指秦岭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
作为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核心文化地标,依托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打造兼具终南山文化展示与大熊猫国际交流双重功能的文化高地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
“一带”,是以环山公路为轴线的主题形象带,总长约166公里。
依托关中环线、秦唐大道的交通优势,串联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重点文化资源,打造线性生态文化廊道,促进“交通通道”向“文化形象带”的内涵升级。
“十片区”,是文化公园建设的主体空间,也是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和场景塑造的主要承载。
确定骊山秦唐文化保护传承区、葛牌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区、辋川隐士文化保护传承区、蓝田祖脉文化保护传承区、白鹿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区、半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区、终南唐诗文化展示传承区、蔡家坡艺术文化创意区、楼观老子文化保护传承区、老县城传统人居保护传承区等十大重点片区。
“多节点”,是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内分散性资源点,主要包含不可移动文物、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工业遗产、A级景区、文化馆、自然景观、风景名胜区、自然公园等。
对《扎实推进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内容有所缩减。
可以看到,整体布局中的“一中心”——秦岭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将以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为依托。今年来,西安关于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的推进颇为积极,并且相较往年实现了较大的进展。
今年上半年,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项目招标计划已经发布,基地的建设布局基本清晰。同时项目位置确定,效果图得到披露。
足以见得,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将是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之一,并且已经开始逐步推进实施。
秦岭大熊猫保护繁育基地效果图 图片来源:陕有色西勘院
而在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设的计划与进程方面,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分近期、中远期两个阶段建设。
其中,近期为2025年-2026年。
至2026年底,终南山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所提升,遗产保护、文旅发展、配套服务等方面工作初见成效,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初步成形。
该阶段,加快推动“一中心”场馆设施及“一带”标识系统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完成秦岭终南山文化展示中心场馆及其配套环境建设,基本建成环山路文化标识系统,有序启动“十片区”及各“节点”内的项目策划、立项、规划设计等工作。
中远期为2027年-2030年。至2030年底,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全面建成。
该阶段,加快推动“十片区”及各“节点”建设,打造一批内涵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吸引力强的文旅产品;同时,优化各重点“片区”、各“节点”内部和周边交通环境与标识系统,加强与“一带”交通路网和标识系统的有效衔接,全面提升旅游出行服务水平。
再看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的功能分区,将参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划定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
管控保护区是文化公园的基础资源空间,由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组成。
主题展示区是文化公园的主要实体空间,包含与秦岭终南山相关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地段的核心保护范围、历史建筑与工业遗产保护范围、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一般控制区以及与终南山关联紧密的山体、河流、湿地、农田等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空间所组成。
文旅融合区是文化公园的价值延展空间,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优质文旅资源组成。
传统利用区是文化公园的重要支撑空间,由上述三区之外的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所在的传统生活生产区域组成。
IXIAN.CN
整体看来,目前西安所规划的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既包含了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又兼顾了终南山可开发文旅资源的利用。同时,还将通过环山路的串联,将这些分散的资源以系统文化标识的方式联动起来。
按照规划,秦岭终南山文化公园建成后,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实现高度统一。
而我们也期待,未来的终南山在是西安人“后花园”的基础上,能够列入更多外地游客的旅行清单,体验西安人文底蕴的同时,感受自然风光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