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西安地铁十五号线这事儿,最近在饭局上都快成硬通货了。
甭管聊啥,最后总能绕到那句“听说了么,时速100公里”,然后就是一片“啧啧”声,仿佛聊的不是地铁,是某个即将横空出世的武林高手。
但这事儿吧,你得在南郊住过,尤其是在长安大学城跟高新软件园之间玩过“极限通勤”的人,才能咂摸出这100公里/小时背后那股五味杂陈的滋味。
没经历过的人,这就是个数字。
经历过的,这简直就是福音书里的某个章节。
几年前,我有个朋友住在大学城,实习地点在软件园,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得出门。
你知道那是什么概念吗?
就是在917路或者321路公交车上,体验一把沙丁鱼罐头的终极奥义,你甚至能清晰地闻到旁边大哥昨晚吃的油泼面是什么味道。
车窗外,明明是宽阔的西太路,却堵得像个巨大的血栓,你眼瞅着一个骑共享单车的大爷哼着小曲儿超过了你,那一刻,真的会怀疑人生。
所以,当十五号线年底开通的消息传来时,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一种“终于啊”的解脱。
那感觉,就像是追了八年的电视剧,终于要大结局了。
当然,光快还不够。
这玩意儿用的是A型车,地铁里的“宽体客机”,比咱平时坐的那些B型“绿皮车”能多塞一个连的人。
而且,它还是全自动驾驶。
想想那个画面,车头没有司机,只有一块巨大的玻璃,隧道里的灯光像时空隧道一样飞速后退。
刺激不刺激?
可我敢打赌,开通头几个月,肯定有一堆大爷大妈扒在驾驶室门口,研究这车到底是谁在“闹鬼”。
说真的,把一车人的性命交给一个AI,这事儿放十年前想都不敢想。
但现在,它就这么来了。
AI司机不会路怒,不会疲劳,更不会因为跟对象吵架就开情绪车。
它精准、冷静、永远不知疲倦。
从这个角度看,它简直是完美的“打工人”。
可我总有点恶趣味地想,万一哪天这AI有了自己的想法,会不会在路过某个风景好的地方时,突然来个即兴停车,让大家欣赏一下风景?
扯远了。
咱们把镜头拉高,看看这条线到底串起了个啥。
西边的细柳,东边的东兆余,中间呢?
串起了高新区的“卷王”、长安大学城的“学霸”和航天基地的“国之栋梁”。
过去,这三拨人基本属于“隔江相望”,物理距离不远,心理距离堪比太平洋。
现在,十五号线就像一条看不见的拉链,把这三个板块“唰”地一下合上了。
一个在高新区996的程序员,可能周末心血来潮,坐上地铁十几分钟就跑到大学城,找个操场回味一下青春。
一个航天基地的工程师,下班后也能轻松地去高新区的商场吃顿饭,看场电影。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通勤了,这是生活方式的重塑。
它让“工作在高新,生活在长安”从一句口号,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不过,每次有这种“大好事”的时候,我总习惯性地想找点茬。
比如,这速度是快了,可站距也拉大了,咱不能刚体验完“贴地飞行”,一出站就傻眼了吧?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永远是悬在城市交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要是配套的公交、共享单车跟不上,那这地铁的体验,就得从“满分”变成“及格”。
还有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房价和房租。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
这条线会不会让大学城周边的房租坐上火箭?
那些刚毕业、兜里比脸还干净的学生,会不会刚逃离通勤地狱,又一头扎进租房的无底洞?
这几乎是每个大城市都在上演的剧本,一条新线路带来的便利,最终有多少能真正落到普通人的口袋里,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说到底,西安地铁十五号线就像一个高大、年轻、精力旺盛的“小伙子”,带着一股不由分说的闯劲儿冲进了西安的南城。
他带来了风,带来了速度,也带来了新的可能和未知的烦恼。
不过,咱们也别太悲观。
等到今年冬天,找个非高峰的日子,去坐一坐这趟车。
当列车启动,用100公里的时速在地下飞驰时,你可以透过窗户,想象着地面上那些堵成一锅粥的汽车。
那一刻,你大概会觉得,生活在这座城市,还是挺带劲的。
至于那些烦恼嘛……车都开这么快了,还想那么多干嘛?
该贴转载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