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筒;其用缣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遂尊蔡伦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诞生于公元105年、作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翻开了人类文明史新的一页。 中国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
在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柞水县杏坪镇金口村,凭借着当地特有的枸树皮资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手工捞纸的小作坊,社川河与金井河潺潺流过,滋养着这项延续千年的古老技艺——手工造纸,其制作技艺与东汉蔡伦的发明如出一辙。 据《柞水县志》记载:“唐至德三年,造纸术被引进,当地人碎构皮为浆造纸;唐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社川河、金井河沿线便有皮纸工艺流传;清乾隆四十九年(1748年),皮纸工艺在杏坪镇金口村流传,金口村霍氏、陈氏两大家族代代传承,将皮纸生产作为养家糊口的主要生计。明清时期,杏坪皮纸工艺在金井河流域形成完整生产体系。光绪二十九年时,这类麻纸(即杏坪皮纸同类)产量约200万张;民国时期,皮纸生产达到高峰,杏坪镇有100多户专业造纸作坊,产品远销四川、湖北等地。”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关于竹纸的记载:“在芒种前后登山砍竹,截断五七尺长,在塘水中浸沤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后,脱去粗壳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昼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浆过,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这样十多天,自然臭烂。取出入臼,舂成泥面状,再制浆造纸。”金口村造纸过程与记载基本是一致的,惟一不同的是金口村造纸的原料选择的是枸树皮而非竹子。 “金口村造纸是中国目前保留的最原始的、最完整的古法造纸术,堪当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陕西省非遗专家王智看了金口村的造纸工艺后赞誉。 村子60多户人 40多户在手工捞纸 8月3日,记者再次来到金口村,这个已有500多年历史的村子,以陈、霍两个家族为主,现常住人口60多户、300多人,全村现有工作的纸坊40个。 陈忠贵是40多户手工捞纸匠人的一员,捞纸这个行当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大多工序需要夫妻2人配合协作,丈夫捞纸、媳妇晒纸。陈忠贵的大哥陈忠珍、二哥陈忠喜和他一样,也是以捞纸为主业。 “1987年,中学毕业回家就跟着父亲从事这个行当,算起来已经38年了。”陈忠贵回忆说,“村里以前有50多户人,捞纸的有40多户。现在村子里有60多户人,捞纸的还有40多户,基本上都是柞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 陈忠贵靠着捞纸的手艺,2019年在村子外的公路边买了新的宅基地,盖了个三层小楼。像他一样,大哥、二哥也在公路边买了宅基地,盖了小洋楼。 “以前捞纸收益还不错,多的时候一年能收入十七八万元,这两年生意不好了。”看着捞好晒干堆放在楼道里的成品皮纸,陈忠贵有些无奈。 今年70岁的刘杨莲,是金口村唯一一个捞纸的女人,她自从嫁到金口村就和老公一起捞纸,如今已经40多年了。去年十月开始,她把自己家有上百年历史的捞纸纸槽周围妆点了一下,请书法家写了“一纸千年”“精气神”等贴在木板上,她一边捞纸一边直播,目前已积累了3万7千多粉丝。 古法造纸有72道工序 又苦又累后继乏人 柞水人把此种古法造纸称为火纸,桑皮纸,纱纸、纱皮纸或者皮纸等,是用山区特有的枸树皮、野生植物皮、植物胶等为原料,在手工作坊经过72道工序加工而成。其主要用于包装坛子酒、茶叶、茶饼、药材、参茸,以及制作灯笼、灯罩、纸扇、风筝等。 “造纸的工艺有淹、浸、灰、蒸、烧、揉、洗、化、捞、转、擞、拣、捣、切、踩、摆、操、晒、分、整等,大工序14道,小工序72道。”说起手工做纸的具体工序,陈忠贵虽然是几十年的老把式了,也只能说个大概。 大多时候捞纸都是一家一户的家庭作坊,一旦到了蒸好的枸树皮要出锅,这一天需要大量的劳力,村民们就会提前打好招呼,“以工换工”相互帮忙。 山区的早晨,晨雾还未散去,金井河里,踩枸树皮的男人们早已赤裸着双脚,在清凉的河水里,伴随着号子“嗨……嗨……嗨……”开始工作,一旁洗刷协作的人依次排列在河道里。 2014年,“杏坪皮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不少捞纸人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再学这门手艺了。 “捞纸是个苦力活,又累又脏,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个营生了!”虽然金口村古法做纸技艺传统、原生态,但还在造纸的都是中老年人,这个技艺还能走多远是个未知数。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陈团结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