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走到户外、走进山川,欣赏自然风光、探寻自然奥秘。然而,个别“驴友”缺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在未开发区域违规探险,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还时有被困野外、耗费大量救援人力物力的意外事件发生。
中国探险协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境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其中徒步项目占事故数量最多,涉及人员也最多,达822人,占总事故涉及人数的73%。
以身试险非法穿越,谁来买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八、五十二条的规定,政府具有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法定职责,其应当组织力量对被困人员进行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并妥善安置。
可见,公民遇险,相关部门是有救助责任的。对遇险驴友实施应急救助是国家救助责任的具体表现,与个体因何原因遇险或受难并无直接关系。
但是,公共资源并非是为少数人兜底的无底洞。每一次山野救援行动,都需要调动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公安干警、镇村干部等多方力量,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找到失联的徒步者。
更重要的是,山野救援与房屋坍塌、地震等常规救援存在显著差异。复杂多变的海拔、环境与气候因素,往往带来难以预知的风险。救援人员必须在现场制定方案,并随时根据情况调整,真正做到“以万变应万变”。因此,每一场救援不仅是受困者与死神的搏斗,救援人员自身也同样面临生命危险。
以著名的“鳌太线穿越”为例,这条从鳌山沿秦岭山脊徒步至太白山的线路,难度极大,徒步者常面临失温、失踪、高反、坠崖等严峻挑战。在这类“危险之地”实施救援,不仅难度高、费用昂贵,救援人员更要承担极大的生命风险。此外,还有一些损失无法估算,比如对生态环境和自然遗迹的破坏。
对于无视法律法规和景区警示,“明知山有险,偏向险中行”的驴友,如果不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支付罚款及救援费用等必要成本,这不仅对奉公守法的公民不公平,更难以有效遏制此类“任性探险”行为。
破局之道,需平衡权力与责任!
减少悲剧,需要多方协同发力。首先“驴友”自律是根本,摒弃侥幸,敬畏自然与规则。行前科学评估风险能力,拒绝盲目逞强,让理性为探险热情导航。其次,相关部门也需强化警示,完善规则并铁腕执行。
此外,救援体系也应该与时俱进,引入无人机、北斗定位等科技提升搜救效率;整合优化救援资源,建立专业高效的常备救援力量。
探险精神的真谛,在于对未知的探索而非对规则与生命的漠视。当自由失去责任的约束,终将滑入深渊。唯有守住法律底线、敬畏自然之力、珍惜公共资源,方能在探索之路上行稳致远。
让每一次出发都通向回归,而非消耗社会善意与自然馈赠的无谓豪赌。莽莽群山,呼唤的不只是勇气,更是对规则与生命的深刻敬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