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当全球贸易版图加速重构,中国西部城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中美会谈、央行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尚未传导至市场终端,西安东北角的数据正在加速跃动:平均每100分钟就有一趟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抵达或始发,其中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白色家电等“新三样”是热门产品;开年至今,两宗“万元地”的数量位居西安前茅,“摇号”场景更是重现西安楼市,同时热盘招商西安玺项目首开148套房源4小时告罄,二开519组客户竞争128套房源,人房比达4:1,5月16日三开当日即罄,热领全市榜首,完成“三开三罄”,火爆还在延续;1-3月,共计接待游客674.17万人次,同比增长5.48%;游客旅游总花费28.8亿元,同比增长7.12%……
这些具象的经济社会活动轨迹背后,一个共同的地理坐标正在浮出水面——浐灞国际港。
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西安北跨的战略支点,这片融合国际陆港与生态示范区的土地,正以超常规的成长性打破传统开发区的发展范式。
在传统认知中承担"通道"功能的区域,为何能持续催生产业聚变与人才迁徙的“化学反应”?这片既非传统市中心、又非单一产业功能区的特殊存在,又将如何重塑西安城市能级的底层逻辑?
XI'AN 押注“国家战略+城市红利”双驱动
对于城市片区发展态势的研判,常常有多个观察侧面,例如区域成为城市宣传和调研重点,频频出现在官方报道中;定位升级赋能,片区规划编制为发展指向。
像过去我们对西安“北跨”等城市空间战略、古都核心功能区等七大功能区的多次剖析,从政策和布局层面,了解西安对于城市各大板块的定位,透视区域发展的趋势和可能性。
而除此之外,从大众视角观察,其实最直观因素是看招商成果和发展成效,通俗来讲就是要“拿成绩说话”。
例如去年底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开诊,今年1月长安云、长安书院陆续投用,城市级图书馆、科技馆落地等等,大众对于浐灞国际港发展变化产生直观感知。
再用数据说话,近期西安土拍市场拍出年度第三块“万元地”,印证了城市重点区域所展现出的发展态势。
5月7日,绿城以139320万元的成交总价款,拿下浐灞国际港83亩商住用地,楼面单价10111元/平方米,溢价率15.8%。
需要注意的是,就在2月份,华润在浐灞国际港拍下了楼面价11911元/平方米的商住用地,达成了今年西安首个万元地的成绩。
我们常说,开发商是对区域变化感知最敏锐的群体,特别是如今楼市环境下,头部房企的拿地策略已从“广撒网”转向“精准狙击”,瞄准核心城市、重点区域的趋势,已然在全国得到印证。
今年以来,上海、深圳、杭州、郑州等多个高能级城市均拍出高溢价地块,甚至相关数据还突破历史记录。
土地供应端,这种趋势亦十分明显。
以西安5月份的土地供应为例,20宗开发用地主要集中在高新区、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等地,其中浐灞国际港以7宗土地占比最高。
土拍的背后,其实根本是开发商对于区域价值的高预期。
对于绿城、华润等房企来说,他们今年的拿地,是加投与深耕的动作,数年来布局项目不在少数。而像华润、招商等企业将西北区域总部迁入,本质上是对“国家战略+城市红利”双驱动的押注。
这种布局不仅基于短期去化预期,更看重区域作为西安“北跨战略支点”与“新质生产力承接区”的中长期价值。而浐灞国际港的土拍热,绝非简单的楼市周期波动,而是西安从内陆城市向国际门户跃迁的缩影。
简单来说,人口流入与投资活跃引发区域开发持续质变,面向远期,这里可挖掘的空间和可能性更大。
XI'AN 核心区再定义的魅力
这种可能性,来自于哪里?
正如前文所述,研判区域发展态势,要看城市对其的功能定位。
我们关注到,在国家批复的西安最新国土空间规划中,首次出现“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
新国际形势下,向西开放作为国家的一种战略方向,西安成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城市,无疑需要在对外开放方面拿出相应的能力。
据了解,2024年西安市进出口总值4118亿元,同比增长14.5%,高出全国9.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775.77亿元,同比增长18.9%;进口1342.23亿元,同比增长6.2%。这其中,中欧班列(西安)进出口总值910.2亿元,同比增长5.5%,占比近四分之一,可见其含金量。
灞水汤汤,其流无终,中欧班列“长安号”从浐灞国际港疾驰而出。
而这座辐射亚欧大陆全境的西安国际港,占地达5600亩,年集装箱吞吐量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可满足中欧班列每年10000列以上开行需求。
很显然,这里已经成为陕西、西安打造向西开放前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建好、用好西安国际港,已成为西安推动对外开放的共识。
另一方面,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以“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在战略纵深上实现新突破”重点工作为牵引,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就在5月14日,《西安市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发布,用17条措施促进西安内外贸融合发展,其中囊括着要畅通内外物流网络、放大平台牵引作用、培育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等措施。
新政策的加持,对于浐灞国际港而言,不仅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加持,更意味着其作为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支点的功能将迎来系统性升级,并与浐灞国际港已有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形成叠加效应,并将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
可观测的当下,通过临港产业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浐灞国际港构建了覆盖“会议会展、文体旅游、现代金融、临港智造、医工科技、商贸物流”的立体产业体系。
而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与高附加值化,为人口导入和城市功能升级提供了经济基础。
奥体中心、长安云、长安乐等城市级地标,从“赛事场馆”转型为“市民生活主场”;铁一中、高新一中四大名校分校密集布局,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构建三级医疗体系,实现“15分钟优质教育圈和生活圈”。
通过“国际交往、生态宜居、公共服务”三大功能叠加,浐灞国际港重新定义了城市空间价值,这也加速了浐灞国际港从单一功能的开发区向“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新城蜕变。
当政策红利与战略区位碰撞,当“万元地”从偶然变为常态,其背后是城市功能重构、开放能级提升与生产要素再分配的深层叙事。
下一个问题或许是:这种“核心区再定义”的浪潮,将如何改写中国内陆城市的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