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交公粮是镌刻在岁月里的集体记忆
在20世纪70年代,交公粮是乡村生活中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它承载着农民对国家的责任与奉献,也成为那个时代乡村集体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交公粮的日子往往选在收获后的农忙时节。当金黄的麦浪在田野里翻滚,饱满的稻穗压弯了腰,农民们就知道,又到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时候。交公粮,不仅是把粮食从生产队仓库送到公社粮站,更是农民们对国家深深的无奈和质朴的情感表达。
交公粮之前,社员们都要精心准备。天还未亮,就忙碌起来,将晾晒好的粮食一袋袋仔细装起。双手熟练地将粮食铲进袋子,扎袋口。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们辛勤的汗水。当年的黑市小麦价格在3毛钱左右,而粮食收购价仅为0.13元左右,分等级。
装满粮食的袋子堆放在院子里,宛如一座座小山。运输工具也是各式各样,牛车哞哞地拉着沉重的粮食,缓缓前行;马车则哒哒地奔跑在乡间小道上,扬起一路尘土;有些人家还拉着架子车,艰难却坚定地朝着粮站进发。一路上,大家相互招呼、彼此帮忙,形成了一支壮观的送粮队伍。当年有个姓黄的知青在粮站工作,多少能有点照顾
公社粮站早已人头攒动。粮站的工作人员很牛X,大喇喇地指挥着交通,安排关系户插队。长长的队伍蜿蜒曲折,像一条巨龙盘踞在粮站外。农民们苦笑地等待着,偶尔与身边的人交谈几句,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对份额的憎恨。交了粮食,到春荒时期就得吃糠咽菜饿肚子。
终于轮到自家交粮时,农民们怀着既紧张的心情,将粮食一袋袋搬到检验台上。工作人员会用专门的工具插入粮袋,取出粮食进行检验,查看粮食的湿度、纯度等指标。当听到工作人员喊出“合格”二字时,农民们紧锁的眉头才会舒展开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而大部分粮食被判定为不合格,农民只得摊在大院了晾晒,有时天阴下雨就非常狼狈,就得骂骂咧咧重新拉回去。
过秤是交公粮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秤砣在秤杆上缓缓滑动,每移动一格都牵动着农民们的心。看着秤砣稳稳地定在合适的位置,记录下粮食的重量,农民们心里才踏实。完成这些步骤后,粮食被一袋袋搬进粮站的仓库,成为国家储备粮。
交完公粮,虽身体疲惫,但心里空落落的。自己年年交公粮,却老无所养。
如今,交公粮的时代已经远去,但那段岁月里农民们朴实的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的场景,却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中一段不可磨灭的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