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关中道车马农耕习俗传承交流会侧记 薄云遮日的早春二月,我下了大王高速出口,沿县道319向定舟村进发。沿途看到油菜花渐次绽放,远处村委会楼顶的彩旗已隐约可见。忽然,前方蜿蜒的车流如凝固的长龙,交警的哨声时断时续。绕行两圈后,我们终于在一片尘土飞扬的空地泊好车。乍暖还寒,冷飕飕的刮黄风。——这场关中农耕文明的盛宴,早已将方圆十里的热情点燃。 主席台上,老友李景宁正对着扩音器讲述:咱们定舟村保存着关中较为完整的农耕礼俗档案!阳光穿透他鬓角的白发,在主席台后"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标语上投下跃动的光斑。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里,既有手持手机相机直播的年轻人,也有扛着锄头的老把式,他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与黄铜烟锅交相辉映,构成奇妙的时空叠影。接连遇到十几位熟络的网友。照例握手寒暄。 到处是卖场摊贩,权当逛黄会,只是尘土太大,没办法,会场安置在庄稼地里。这场持续三天的盛会绝非简单的民俗展演。在渭丰富源家庭农场的体验区,有些非遗传承人正进行活态展示,让《诗经》里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的场景跃然眼前。最引人驻足的,是几辆源自的汉代双辕牛车,车辙压过特制夯土场地的瞬间,仿佛听见了丝绸之路上千年不绝的车马辚辚。当然如今换成三驾马车,辕头上的一匹温驯的大马,就是著名的菊花青。颜色有点像蓝猫。 组委会透露的数字令人振奋通农文旅+模式,今年已带动周边多个村庄开发出多十二项非遗体验项目。在下午的农耕论坛上,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手持唐代《四时纂要》残卷,与村民探讨如何将古法堆肥技术应用于有机农业。当投影幕布亮起定舟村数字孪生模型时,老村长抚掌笑道:咱祖辈的二十四节气,如今能指导无人机播种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