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中国灵沼 于 2024-11-3 21:14 编辑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周文王墓葬有个大致描述,但考古界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地点。究其原因,应该和当时的不封不树墓葬习俗有关。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的意思是:“古代安葬亡者时,给亡者用柴薪厚厚地包裹后,然后埋葬在原野中,不起坟堆,也不栽种树木作为标记”。(衣,动词,给的意思)。
不封不树,这也是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墓葬至今找不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明显的地面标志所致。《史记》记载“葬于毕”,毕原范围开发力度这么大,开发几乎全覆盖,在毕原开发工地也没有发现周文王墓葬。这几年我还经常留意郭杜西边细柳东边的毕原一带民间传说和拆迁开发进展,也是一无所获。
不封不树这一习俗,反映了古人的一种简朴的丧葬方式,强调的是对死者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和谐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原始的丧葬方式逐渐被更复杂和讲究的丧葬仪式所取代,但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仍然被后人所铭记。这样的丧葬方式,三千多年后的今天,肯定亡者尸骨变成泥土了。
今年 10 月 15 日~23 日,我在细柳社区(细柳中学东墙外大路向北 1 公里 ,韦斗路东)肖里村小区住了一周,问过哪里拆迁的原住民,竟没有人听到过有关周文王墓葬的只言片语。
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殁,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司马迁这一段写的是: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时称丰京为宗周,镐京为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很谦让,把周公葬于离镐京不远的长安区郭杜镇和细柳镇之间的毕原,陪葬于周文王和周武王身边,以表示成王不敢把周公当臣子看待。
周文王墓葬找不到,也是中国考古界的憾事。咸阳机场哪里的周陵,是秦墓,不是周文王周武王墓葬。希望细柳社区的乡党们能有新的发现,以弥补考古缺失。在周文王去世的那个时代,青铜技术十分成熟,汉文字也很成熟,这在其他地区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可以佐证。
成王五年四月,周公辅政期间制作的“何尊”,文字就有 122 个,“中国”二字第一次出现其中。难道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去世后就没有为其制作一些青铜器皿吗? 虽然墓葬习俗是不封不树,但一代帝王墓葬中,陪葬点玉器和带铭文的青铜器还是让我们很期待的,帝王的墓葬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历史真相。如果有人知道一些线索,可以直接联系驻地在马王镇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
毕原也在中华文明线北纬 34°+ 附近,(北纬 34.1564773 度,东经 108.9263180 度)。这也是一次采用中华文明线,根据地名,寻找历史遗迹的尝试,本人将进一步跟进。
《鹧鸪天·毕原访古》
毕原寻觅古贤踪,文王墓葬隐蒿蓬。
不封不树遗风在,千载悠悠叹未逢。
询野老,访村翁,拆迁旧地亦成空。
只期新现惊奇迹,补却考古遗憾浓。
张秉勤 2024.11.02.
附:百度百科
毕原,古地区名,又名毕陌,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4公里处的细柳原北,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皆葬于此原上。
名称由来
相传西周初年,人们把从这里通向终南山的道路称为“毕”,毕原因此得名。
历史记载
《史记·周本纪》太史公曰:“周公葬于毕,毕在镐东南杜中。”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载:“武王墓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毕原上。”
主要争议
毕原另一说在咸阳北,即今咸阳原,但是错误的。近年来,在西安城南韦曲、里王、塔坡、三爻等地出土唐代墓志,均标明死者葬于毕原,与《括地志》记述:“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大体相符,而《元和郡县图志》《长安志》《关中胜迹图志》等对毕原的记载均有错误。
参考资料
陈桥驿主编.中国都城辞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