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李振声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在杨凌这片土地上,李振声在小麦育种领域“扎根”31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农业科学家的使命担当。
在杨凌做出世界性成果 1956年,25岁的李振声积极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来到杨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故事从这里开始。 初到杨凌,李振声就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在科学上的大胆创新——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进行远缘杂交。 20世纪50年代,国内没有人搞远缘杂交,开展此项工作毫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年轻的李振声认为,人类栽培的普通小麦,就是原始小麦与野草两次自然杂交,再经过9000年进化而形成的,因此开展小麦远缘杂交在理论上可行。 彼时,生产上大面积采用的小麦良种“碧蚂一号”遇到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 “如果能把长穗偃麦草的基因转移到小麦里,那选育出来的小麦不就可以既高产又稳产吗?”李振声的科研决心愈发坚定。这一大胆设想让他付出了20年的心血与汗水。 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里,李振声克服了小麦远缘杂交的一道又一道难关。 偃麦草的花期比小麦的花期迟两个月,花期不遇,杂交便无法进行。李振声带领课题组成员,给育种地栽电杆、拉电灯,采用光照处理实现花期相遇。 远缘杂交育种耗费时间长达数十年,别人很难重复。对此,李振声将染色体工程技术引入小麦育种领域,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自花结实缺体系统和缺体回交法,仅用3年半的时间就育成了新的小黑麦异代换系,为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这项原创性成果为李振声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美国遗传学会主席西尔斯等知名专家提议将1986年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讨论会举办地点定在西安,为的就是到李振声的试验田里见识一下他的成果。 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站在了世界同行面前,主持了这场学术讨论会。1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对他的科研成果给予极高评价——“李振声是一个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很强的科学家。” “我就是从杨凌走向世界的,在杨凌也可以做出世界性成果!”2005年,李振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报告时豪情满怀地鼓励广大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