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曲江新区、周至县与西安培华学院三方签署合作协议,合作共建西安楼观文教旅融合产业园项目。
不同于以往我们对于西安高校外迁的讨论,从目前公开信息看来,三方合作将重点放在了校地融合、产教融合等方面,以推动楼观区域转型发展。
实际上,西安新一轮高校外迁趋势下,我们观察到,高校外迁的出发点和目的正在发生变化,面对多所高校的选址落户,新成型的大学城,亦不再是传统大学城概念里高校的组合,而是高校间、校地间的融合。
区域与大学,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西安这些新大学城,又扮演着何种角色?
XI' AN 培华进驻楼观片区 周至想要的不止是学校
在此次培华签约之前,其实周至已经形成了不小的高校布局。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西京学院、外事学院等一众院校签约落地,在周至计划建设校区,并且多所学校建设规划蓝图已经基本成型。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周至校区 图片来源: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一个以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为主的大学城,正在呼之欲出。
可以说,周至在打造大学城上,已经具备了最基础的要素,即院校聚集。随着后续各所院校投入使用,周至将迎来数万学生和教师群体的涌入,对于带动周至人口聚集、基础配套升级、商业氛围活跃等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而这,即是传统大学城打造在区域开发上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如此前提下,高校还能为地方给来什么?新大学城模式下,高校和区域的思维都在转变。
以培华学院与曲江、周至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新闻报道产业园规划中,标注有培华学院楼观校区,与华清学院为邻。
学校将以进驻“西安楼观文教旅融合产业园”为契机,围绕教育、文化、旅游、科技、医疗、康养、金融、未来农业技术等领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地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可以看到,三方合作的重点,聚焦在教育赋能产业上,推动学校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建共融,在楼观文教旅融合产业园“文旅引领区、教育聚集区、产业配套区”的发展规划中,培华学院承担起了重要角色,在周至改造城市环境、提升城市能级、实现产城融合等方面贡献力量,联合催热县域经济发展。
显然,将在院校迁移潮中受益的周至,得到的不止是人口引入和校区、项目建设上的投资,学校在与地方的合作中,实现教育教学的实践契机,科研创新的落地孵化,得到地方对于人才教育的支持,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建设的提升;区域在与高校的合作中,实现技术堵点与难点的突破,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得到高校对于创新发展方式的赋能。
实际上,这也是当下大学城建设的趋势,侧重点从过去的人口引入、带动区域开发,转变为“教育科研+产业转化”为重点方向,实现区域与大学的双向奔赴。
通过此前西安理工大学签约落地沣西新城,亦证明这一趋势。
落地沣西的西安理工大学科创城,采取“学镇+产业转化”的模式,将科创城片区打造为科技创新高地、产业转化中心、成果展示窗口。
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学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和科研团队将入驻科创城,预计引进师生员工2万人,未来带动人口6万人。通过主动谋划、主动对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西安“双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发展做出西理工贡献。
产业转化成为双方合作的关键词和高频词,西安理工大学与沣西新城的合作,更加明晰的呈现了高校落户为区域发展带来的利好。
XI'AN 大学城概念迭新,挖掘创新“富矿”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纵观西安的每一次外扩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高校。
在西安高校外迁过程中,逐步成型的大学城亦有着阶段和周期的明显划分。
自2000年开始的第一轮新校区建设浪潮中,西安数十所高校陆续进行了在西安市郊区征地建设新校区,形成了长安大学城、未央大学城、临潼大学城等新的高教聚集区。
而彼时新校区建设的目的,更多是扩大学校承载空间和能力,改善教育和师生教学生活环境,同时承载起一部分带动区域崛起的责任。
随着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拔高到区域发展的首要地位,大学的价值也被重新认知。
高校建设,并不仅仅在于为所在城市储备一批未来的建设者,大学本身就是基础科学研究的重镇,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和创新之源,地方、企业与学校合作,形成从科研到产业转化的完整生态,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西安近年来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大学城,例如沣西大学城、周至大学城等,在大学城规划起初就强调校地融合、产业带动,板块规划上亦将科创孵化平台和产业转化载体围绕高校布局,形成人才—技术—产业的正循环。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价值正在逐步显现的沣西大学城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自西交大创新港落户沣西即定位为建设“校区、镇区、园区、社区”四位一体的创新体、技术与服务的结合体、科技与产业的融合体,除了教育教学的引入,交大数十个研究院,上百个科研机构和智库等进驻。
而交大创新港近年来在校企联合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上已经开始发力。
公开信息显示,西交大在创新港积极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已与172家头部、领军企业共建企业主导、共同管理运行的创新联合体,76家实现深度融合,打通从实验室“最先一公里”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学校坚持校地协同联动,在陕孵化科技型企业203家,加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技术创新示范区,打造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引擎”。
图片来源:西咸新区沣西新城
交大创新港的规划建设中,城市为大学提供土地、经费、产业等基本环境;大学也为城市发展塑造创新基因,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中,有效的破解发展难题。
而放眼全国,诸多城市都在围绕大学而发力,特别像深圳、广州、苏州等产业强市,高校资源其实并不如西安家底厚实,无法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人才的缺失,当下正在发力高校建设。
以广州为例,近年来,清华、北大、中央财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纷纷在广州开设新校区或研究院。
今年1月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电广研院”)新址交付启用。该研究院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教创新园内核心位置,也将发挥通讯、电子、计算机等优势学科,推动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链发展。
科教创新区规划效果图 中心红色建筑为西电广研院所在地
该园区亦助推知识城高校与华为、粤芯半导体、小鹏汽车、京信通信、视源电子等高科技企业合作,西电广研院等高校与企业签约科技成果转化合作项目金额超4亿元,并推动中科院郝跃院士领衔的西电广州第三代半导体创新中心落子知识城。
视角回归省内,目前提出要打造的榆林科创城、铜川教育科创城,无不将规划重点放在产教融合之上,叠加大学带来的人才优势,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研究生力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的积极作用。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好大学的人才优势,可以破解诸多难题;从大学的角度来看,与科研实践融合也是提升学科水平的必由之路。
IXIAN.CN
在当下西安新大学城成型的过程中,除了校区建设,我们不妨将关注点更多放在区域带动价值上,从高校与区域的契合点,去观察高校落地的底层逻辑。
高校与区域的“抱团式”发展,开展项目对接,起到高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目标,新大学城建设,亦将带给我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去畅想合作碰撞的火花,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荣耀西安网(ixian.cn)官方公众号。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