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刚刚,陕西历史博物馆发布了陕历博秦汉馆试开放的公告。
陕历博秦汉馆计划将于2023年12月29日(周五)试开放。届时,馆内部分展陈将揭开神秘面纱,我们也将一睹秦汉文明之风采。
试开放时间
除闭馆日外,每日10:00-16:30开放,16:00停止入馆。
试开放期间,每周二全天闭馆整修(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试开放区域范围 陕历博秦汉馆试开放区域为南门阙楼至三号楼展区,展区只开放基本陈列“秦汉文明”展厅。其他区域暂不对外开放。
入馆机制
陕历博秦汉馆试开放期间实行免费免票政策,采用刷取本人证件信息的方式入馆。请务必携带身份证等有效身份证件,配合工作人员做好身份信息登记,经安检后方可入馆参观。
XI'AN 惊艳亮世 一举成名
今年来,陕历博秦汉馆已敲定为明年5月1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时间节点,并且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也选择在这里举办。
作为一年一度的国际性文博盛会,成为中国主会场,意味着明年陕历博秦汉馆一经面世便凝聚世界注视,成为面向国际展现中国考古成果、博物馆建设、文旅融合,与国际交流对话的代表性博物馆。
而秦汉馆又如何能担此重任,届时又将如何惊艳亮世?今年来,各方都在积极的筹备着,如今的提前试开放,更说明了筹备进度的成果。在试开放中亦能从游客角度和运营角度,发现不足所在,进而尽快调整,以确保明年的顺利开放。
坐落于秦汉新城的陕历博秦汉馆,是陕历博首次异地扩展,设立分馆,紧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咸阳城遗址核心宫殿区和西汉帝陵遗址带,是大秦文明园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的定位,也直指展示秦咸阳城、西汉帝陵等国家大遗址风貌的专题博物馆,集合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科普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秦咸阳城遗址、西汉帝陵遗址的发掘,从考古角度填补了对中国历史文明的认识与研究,陕历博秦汉馆的兴建与开放,又为大众通过文史物件了解历史提供了载体。
展陈设计上,将采用“大历史”+“小专题”的形式,通过秦汉文明主题展和“城与陵”“技与美”专题展等板块,向人们集中展示遗址风貌,深度剖析历史故事,多层次多角度阐述秦汉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成就和作用,以及秦汉文明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
其中,“城与陵”展览旨在以考古发掘成果为依据,通过对雍城、栎阳、咸阳、长安四处大遗址的剖析,探讨都城与陵墓作为文明社会所形成的物化载体在中华文明不间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技与美”则通过雕塑、壁画、画像石、陶制模型等遗存,展现秦汉时期人们丰富多元的形象世界,也揭示当时人们对宇宙、生死的理解。
再从规模来看,该博物馆总用地面积约458.9亩,远超刚刚过百亩的陕历博老馆数倍。
博物馆由张锦秋大师主持设计,建筑布局设计浓缩“象天法地”理念,7座建筑按北斗七星中的摇光、开阳、玉衡、天权、天玑五星组成对称布局,整体建筑既有中轴对称的恢宏大气,又兼具不对称布局的自由气息,豪放古拙、刚健质朴的“大秦风”。
各单体之间通过不同标高的架空连廊连接,结合地形高低错落,虚实结合,以小体量的建筑单体,组合成具有超宏观尺度,充满想象空间的建筑群。
入口处,标志建筑双阙与博物馆主体遥遥相对,长长的横桥,从博物馆主入口广场直通建筑的二层平台,由低而高、近宽远窄,在形成博物馆超乎寻常入口空间的同时,也将主体建筑衬托得更加雄伟壮观。
从室内向室外延伸,打破了展览空间界限。展览以天地山水为背景,以花草木石为点缀,阐释秦汉建筑“高台榭、美宫室”造型特征,再现诗文中复道行空、廊腰缦回、横桥卧波、冀阙凌空的胜景。同时,秦汉馆还将打破常规的观展顺序,贯穿中西文化对比,以古代艺术引领当代时尚,为市民游客打造全新的观展体验。
在元旦假期来临之际,陕历博秦汉馆选择在此时试开放,也将为大家的假期生活增加新的色彩。
而待到明年陕历博秦汉馆正式对外开放之际,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意义的秦汉文明,也将更加精彩的面世;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举办之际,陕历博秦汉馆代表中国,将站上国际舞台,一鸣惊人的打响知名度,展现中华文明独特的“有容乃大”的“凝聚力”。
XI'AN 西安下一个文旅爆款聚集地
能够预测的是,随着秦汉馆的开馆,将以更大的展陈面积,更加宽敞舒适的布展,更富科技水平的呈现技术,更加齐全的配套设施,让丰富的馆藏得以面世,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
同时,将纾解陕历博客流压力,让更多喜爱陕历博却每每预约不到的文博爱好者们,感受陕历博秦汉馆的魅力,助力陕历博整体的游客接待体量再上一个台阶。
长期以来,关于陕历博扩容、新建场馆的动态时刻牵动人心。
如何提升这座“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影响力,数年来一直停留在选址的僵局之中,每一次实地调研,都不免引起诸多争论。
直到去年8月以来,随着陕西历史博物馆将设秦汉分馆的消息陆续释放,大众的目光聚集到这片土地,也终结陕历博分馆之争这一长达数年的话题。
这座现成的博物馆,一方面缩短了新建场馆的投用周期,能够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实现开馆;一方面从建筑设计看,与陕历博一脉相承,均由张锦秋主持设计,两处博物馆风格和气质相呼应,颇具传承意味。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历博秦汉馆
而成为陕历博秦汉馆,也无疑盘活了这座博物馆,带动区域文旅的崛起。
该博物馆2012年开建,期间因归属问题屡屡更换名称,直至去年陕西发布批准《秦咸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让悬而未决许久位于秦咸阳城遗址南侧的相关博物馆确定了归属。
陕历博秦汉馆在官宣后,所带来的关注度和曝光量,使得这座博物馆未开先火,这里也或将成为为区域文旅发展带来稳定客流的文化地标。
据统计,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年都吸引着超过270万名游客前往参观,实际上,因未预约上而不得不日后另寻时间的游客仍有很多。
待陕历博秦汉馆开馆后,必将承接大量陕历博的游客需求,这其中,不仅有分流陕历博的游客,亦有因博物馆布设的不同带来想要了解秦汉文化的游客。
这也意味着,这座全新博物馆年均吸引游客至少能占陕历博现有客流的四分之一,达到60万级。大胆预计的话,不远的未来,陕历博秦汉馆或许能迅速突破百万级客流。
更进一步,秦汉馆带来的庞大人流可辐射区域周边文旅项目,以点带线激活区域文旅活力,带动西安“文化北跨”。
我们也观察到,今年陕西正式揭开帝陵文化长廊项目“大汉紫道”的神秘面纱,这也让西安“北跨”战略的又一重任——“文化北跨”更为清晰地浮现在大众面前。
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
作为陕西省首批文物主题游径中的大汉文化主题游径,以西汉帝陵遗址带为主线精心策划的新游径,以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为起点,途经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并沿用至唐代的昆明池(昆明池景区),串联十一座西汉帝陵,全面展示西汉政治制度、陵墓制度以及文化艺术发展传承。
从规划来看,“大汉紫道”项目整体划分为后四陵组团、张裕城堡过渡带、长陵—安陵组团、阳陵组团4个板块,今年秦汉新城率先推进的“长陵—安陵组团”,线路总长8785米。
如此规模的文旅路径设计,将西安城市北部集中分布的秦、汉文化和历史遗迹串珠成链。
依托陕历博秦汉馆稳定客流带来的核心作用,可以想象,在西安成功打造以盛唐文化为主的文旅聚集地之外,秦汉文化的璀璨或将在城北拉开巨幕,成为下一个文旅爆款。
荣耀西安网(ixian.cn)官方公众号。
编辑:Lyna 审核:解革 监制:号称嬉皮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