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北京地铁票价或将迎来“五年一大调”的周期
如今,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乘客对于轨道交通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未来,如何实现轨道交通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摆在主管部门和轨交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位轨道交通领域资深从业者告诉新京报记者,按照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轨道交通的成本远不止建设投入这么简单,在完成初始投资后的30年内,仍需要大量的支出投入,其规模甚至是初始投资的2.5倍到4倍。因此,不能只依靠政府补贴,要探索更多的经营模式,加强非票务收入,提高轨道交通发展的可持续性。
记者注意到,在这一方面,北京已经有所规划。今年北京在其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重点任务清单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轨道站点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打造一批轨道微中心。同时,也要探索轨道投融资管理、规划管控、收益反哺等机制创新。
2022年12月,《北京市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施细则(试行)》印发,提出鼓励车站毗邻用地建设项目与轨道站点一体化衔接、同步投入使用,同时,支持轨道交通项目通过一体化规划建设提供便民服务,并将相应收益反哺轨道交通。
刘岱宗认为,除了实现多种经营以及一体化综合开发外,还可以探索将“土地增值部分”反哺给轨道交通。“地铁线路建成通车,往往会对某一区域的土地价格带来增值,人员也会产生更大聚集效应。按照国际上的经验,距离地铁站较近的商户需要上交额外的税费,因为地铁带来了客流,这些商户能从轨道交通中获益更多。这部分税费则可以反哺轨道交通的运营成本,当然,这需要从体制上进行创新。”刘岱宗说。
此外,地铁票制票价也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比如北京大兴机场线以及深圳地铁12号线的商务座,提供增值服务,并且需要建立更合理的调整机制。
2014年,北京地铁票价进行上调,乘坐地铁最低票价从2元上涨到了3元。与此同时,也建立了“每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明确增幅不高于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如果按照这一时间进行推算,2024年北京地铁票价将进入“五年一大调”的周期,不过目前北京市暂未公布相关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