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获得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都市资讯] 西安城三区如何摆脱困境?这两区率先表态!

21734 12
发表于 2023-5-13 08: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以来,伴随着西安部分区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草案公示,荣耀西安网(ixian.cn)以规划为基础,展现并分析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也发现,在已发布总规的区县中,大多是远郊区县,这些地方面积较大,在规划上发挥空间大,所绘就的蓝图也充满想象。

640.jpg
而在西安不断拉大城市框架的过程中,当大众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城市新区热火朝天的建设上时,城市老城区、中心城区的发展降速,区域老旧化、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依旧不容忽视。

尤其是西安这样中心城区遍地遗迹、遗址的区域,在已建成区再开发,规划上必然会受到遗址保护、辖区面积小、可开发用地少、拆迁难度大等多重束缚。如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西安人常提的城三区,已经历长期、多轮的城市改造,但效果却不明显,其中不乏未形成一体化规划和同质、重复建设的原因。

640.jpg
近期,新城区、碑林区相继发布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我们揭开了西安中心城区未来规划的部分版图。梳理两者规划内容,我们发现,新城区和碑林区均强调要区域协同发展。

新城区提到,老城三区协同发展,加强与莲湖区碑林区互动发展,共同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载地。碑林区提到,要发挥老城区产业链条优势,协同莲湖新城雁塔等周边老城区,打造老城区商务服务中心。协同莲湖新城形成绿色生态“老城区”。

面对建成区、老城区这样的用地现状,他们也有强调城市微更新,规划侧重放在区域资源的盘活与重组之上,以及将重点放在区域品质提升、增强韧性之上。

如新城区的幸福林带,碑林区的三学街、小雁塔、两宫一市等。

规划纵有相似之处,但新城区、碑林区手握资源也各不相同,在差异化发展方面,两区也着重笔墨来描述塑造特色城市风貌之上。

荣耀西安网(ixian.cn)通过摘取两份总规草案中大众较为关心的内容进行梳理展示,一窥西安老城区的未来。


XI'
AN
  《西安市碑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草案公示

碑林区区域跨越明城墙,形成城内城外两部分,是西北地区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单位面积产值最高的城区,全省、全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最密集的城区。

区划下辖8个街道98个社区。2020年碑林区常住人口75.68万人,土地总面积23.37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均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全域均为城镇空间。

到2035年,碑林区常住人口达70万人。

640.jpg

总体定位

活力都市服务中心、千年积淀文化窗口。一个面向国际的具有大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和符号的城区,世界认知西安的窗口,商贸服务中心、人文旅游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科技创新特色区。


规划愿景

到2025年,成为科技转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初步建成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中心城区在求同存异发展,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2+4+1”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底线管控,挖掘区内优势资源,初步实现“文化+”、“教育+”、“立体+”的特色空间;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大密度路网骨架、高保障基础设施的示范城区;规划引领,刚弹结合,实现规划管理一张图。

到2035年,全面建成智慧、高品质生活、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吸引高素质人群回流,建设成为人文特色经济强区;改善环境,延续文化的特色,形成功能完善低碳的宜居之所;建设成为建成智慧、高品质生活、文化多元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到2050年,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繁荣富裕、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示范区。

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区典范,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富有创新活力、繁荣富裕、幸福宜居的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区。

——提升能级


融入区域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交通同网:发挥老城主干道优势,打造中心城区门户形成“一横三纵”骨架路网体系。

产业同链:发挥老城区产业链条优势,协同莲湖新城雁塔等周边老城区,创新商贸、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科研文教产业体系,统筹共同产业资源,打造老城区商务服务中心。

生态同治:以城市结构性绿地为主线,增强线型绿地延续性。增补绿化节点,协同莲湖新城形成绿色生态“老城区”。

民生同保:推进公共资源一体化整合,提升区域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

640.jpg

优化空间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区

两横:沿东大街为主的文化展示轴;沿友谊路为主的产业发展主轴线。

三纵:沿长安路、友谊路为主的现代服务轴;沿经九路为主的产业发展主轴线。

井字核心:依托地铁轨道交通在碑林区的四个换乘站形成井字型核心。

多片区发展:依托井字核心及两横三纵的发展轴线,形成6个功能片区。

640.jpg
皇城历史文化展示区:依托历史要素发展为文化展示、文旅一体的现代服务区。

中部创业设计产业集聚区:以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为核心,着重发展创新、创意设计的发展集聚区。

经九路两宫一市文化发展区:经九路沿线依托八仙宫、兴庆宫和大唐东市发展文化展示、文旅一体的商贸服务区。

长安路CBD区:长安路沿线为西安经济联系重要节点,国际交往重要窗口,总部经济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地。

东部智能制造创新区:依托交通大学等院校及七七一等科研院所,发展服务产业、信息处理等功能整合的智能制造创新区。

西部研发产业服务区:依托西工大等院校及光机所等科研院所,打造集科研、科普于一体的航空航天产业区。


完善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

区级设施—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四级设施配置体系。

640.jpg

完善服务设施,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

640.jpg

强化绿地底线,筑造生态保护协调格局

一轴一廊:沿环城南路东西向延展的景观主轴和沿环城东路-太乙路延展的次要景观廊道。

三核多节点:永宁门广场、小雁塔和兴庆公园为主的景观核心和多个组团级绿地节点。

640.jpg

强化绿地底线,筑造生态保护协调格局

结合城墙、护城河、环城公园打造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与蓄洪滞洪功能属性为一体的高品质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标志性景观,通过“织水、望水、亲水”来营造多样化空间。

织水:沿河道两侧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商业设施、休闲文化设施等,通过增加公共功能来塑造沿河活力,激发滨河价值。

望水:建立与河道垂直方向的公共开敞空间,让人们可以从周边道路通过开敞空间视廊看到河道景观。

亲水:结合城市用地功能选择合适区段,将河道堤岸改造成亲水岸线。


增强城市韧性,构建绿色智慧基础设施

优化干路网,完善支路网,逐步打通断头路;优化交通节点,提高立交服务水平;重视交通组织,通过区域交通循环,提升路网整体效能;

构建轨道交通、常规公交、出租车相结合的一体化公交网络;增加公共停车位供给,重视停车管理;建立特色慢行系统,塑造宜人的步行环境和城市景观。

——碑林特色

“文化+”——以用促保,传承历史文化
建立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巷道路——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全要素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640.jpg
RBD:以碑林区内的历史文化要素为依托,将传统要素进行活化,打造集历史资源、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一体的RBD服务片区。

三学街RBD片区:继古承今,文化植入,打造传统文化研学基地。

小雁塔RBD片区:依托小雁塔历史要素,结合周边高端配套,形成文旅商休闲区。

建国门RBD片区:依托西安事变旧址及城墙老菜场,打造集红色文化及市井生活文旅区。

两宫一市RBD片区:依托文物古迹资源,传承信仰,打造“两宫一市”文旅空间。

640.jpg
“教育+”——科研转化,营造科创空间

加快知识转化,构建“1+3+7+N”的“教育+”空间结构

一轴:以友谊路和金花南路为纽带的硬科技产业轴

三区:西部聚集区、中部聚集区、东部聚集区

七圈:环大航空航天创新圈、环大智慧健康创新圈、环大智能建造创新圈、环大智能制造创新圈、环大科技产业园创新圈、环大金花慧谷创新圈、环大文化科技创新圈

N:指以N个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优势学科产业交叉融合为契机,实现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开放融合。

640.jpg
空间整合——“科研转化,城市更新”
640.jpg
“立体+”——强化复合,利用地下空间

划定地下空间分区
640.jpg
重点区域优先保障交通市政设施,人防设施按标准配建,商业空间作为补充。

640.jpg
强化TOD复合空间:强化南稍门、咸宁路等轨道站点核心区用地的复合开发利用,设置分层功能,从立体上强化商业功能,采用分层出让的方式,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文化传承、特色引领——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构建“二轴二廊四区多节点”的总体风貌

二轴:沿经九路、环城南路、环城东路形成的文化景观走廊

二廊:沿东大街、南大街形成的通视走廊

四区:
历史文化风貌展示区: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特征的区域;特色生活风貌区:体现现代城市建设成就和特色的城市区域;

两宫一市风貌展示区:以八仙宫、兴庆宫和大唐东市为区域形成展示区;特色商贸风貌区:沿长安路两侧形成的特色商贸风貌区。

多节点:门户空间及多个景观节点和绿地景观节点

640.jpg
通视走廊管控:
钟楼至东、西、南、北城楼划定文物古迹通视走廊。钟楼至东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至西门城楼通走廊宽度为100米;至北门城楼通视走廊宽度为50米。通视走廊内外的建筑高度应按相关要求进行控制。

文化景观走廊管控:
环城公园及兴庆路沿线。管控范围为轴线两侧各1个街坊区域。加强建筑高度、建筑体量的管控,重点进行不同建筑风格之间的协调,注重轴线两侧空间品质的整体提升。

节点管控:
以城墙、钟楼、护城河、兴庆宫为核心的城市节点。突出片区文化底蕴,提升整体形态与空间辨识度。将体育场区域、西北工业大学片区作为承载现代碑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空间,提升公共活力.

天际线管控:
重点营造城墙、长安路、友谊路等重要道路沿线的天际线,两侧设置不同规模的开敞绿地和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并对其高度和容积率等各项指标进行控制,形成舒缓灵活、起伏有度的界面。

构建秩序完整协调的建筑高度分区:
加强建筑高度整体管控。合理建构三维城市建筑高度分区模型,形成区域七个高度分区。无限高区域、80米限高区、54米限高区、36米限高区、24米限高区、12米限高区、9米限高区。


XI'
AN
  《西安市新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草案公示

新城区全区国土空间面积30.13平方公里,全部位于中心城区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内。其中,涉及新城自管区面积约21.85平方公里,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区面积约7.45平方公里,浐灞生态区面积约0.83平方公里。

区域下辖9个街道:西一路街道、长乐中路街道、中山门街道、韩森寨街道、解放门街道、自强路街道、太华路街道、长乐西路街道、胡家庙街道;含101个社区。2020年常住人口61.79万人,城镇化率100%,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79.05亿元。

至2035年,人口总规模57万人。新城自管区44.02万人,曲江大明宫遗址保护区12.51万人,浐灞生态区0.47万人。

640.jpg

战略定位

着力促进功能优化提升,贯彻存量发展理念,重点抓好文化复兴、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康养教育,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承载区特色文旅与工业遗产传承示范区军民融合与城市更新实施典范区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区医养健康和基础教育发展先行区


规划目标

开放包容的商业新窗口
加快推动传统商贸大区向商业金融强区转变,重点建设总部经济集群,以点带面促进区内商业商务格局全面升级。

能级提升的医疗新高地
依托区内优势医疗资源,形成医养服务核心,优化大健康产业体系,驱动健康产业全方位融合发展。

特色鲜明的文化新门户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业遗产,通过空间重塑、功能优化,留住历史记忆,实现城市空间不断更新与活力再造。

优质均衡的教育新典范
依托辖区内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布局教育设施,促进教育公平,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军民融合的发展新领域
推进军民融合创新改革,积极探索军工产业发展新路径,深度实现军民融合。

活力创新的科技新动能
整合各类资本,吸引产业人才,着力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全面支撑高精尖产业体系的构建。

——建设魅力城区,打造品质宜居幸福新城


区域协同

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同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的区域协作,积极推动区域间功能与空间的互补融合,协调功能布局、产业发展、交通互联、公共服务设施共享。

区内板块协同发展
构建板块发展新格局。老城区重点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功能提升。北部与曲江大明宫区域联动发展,打造文化旅游休闲区。中部区域加快升级传统商业业态,发展大健康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东部区域打造环境优美、产业集聚的总部经济区。

老城三区协同发展
加强与莲湖区碑林区互动发展,着力促进功能优化提升,深入贯彻存量发展理念,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活化利用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大西安古都文化核心承载地。


规划格局

“产业振新城,文脉连古今”,构建“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三轴:综合发展轴、门户空间轴、创新驱动轴

四区:总部经济聚集区、历史文化传承区、现代商贸聚集区、文化旅游休闲区

多点:交通枢纽、人文历史、创新驱动为主的功能节点

640.jpg
——塑造美丽空间,擦亮历史文化城区名片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挖掘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含元殿、太液池、城墙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厚植文化底蕴,打造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新地标。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整体打造七贤庄历史文化名片,加强对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保护利用,提升文化内涵,加强对革命亭的研究。

强化对西安事变旧址、新城黄楼等革命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工作,梳理易俗社剧院等文化资源,凝聚形成时代记忆。

展示近现代工业文化
整理展示近代工业遗产文化,充分挖掘幸福路地区工业遗产聚集区,展现军工元素,展示工人勇于奋斗的精神面貌。


展示特色魅力城区

新城区内依托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近现代优秀文化资源,以特色文旅、文化创意为主要标志,结合文化展示等多种功能,形成魅力城区。

历史文化点5处:西安城墙、唐大明宫遗址、明秦王府城墙遗址、秦庄襄王墓、隋唐长安城遗址。

红色革命文化点4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西安事变旧址(西安事变指挥部、新城黄楼、西京招待所)、易俗社剧场、革命公园。

近现代文化点6处:大华纱厂旧址、西安昆仑工业集团建筑群、北方光电集团办公楼、西安黄河电子工程公司建筑群、华山机械厂建筑群、陕西老钢厂建筑群。

640.jpg
——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创新提质增效发展

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创新提质增效发展

大医疗健康体系:确定”一带、三核”的医养健康产业结构,串联新城区全健康服务体验。

大文旅创意体系:打造”西安红心、工业脊梁”的特色文旅品牌,形成隋唐-明清-近现代城市印象。

新商业商务体系:形成”一区、两带、多节点”的智慧商业集群,实现各片区业态差异化发展。

640.jpg
——强化风貌引导,塑造活力出彩城市空间


轴线展示

大明宫—火车站—大雁塔历史文化轴:重点强化大明宫—火车站—大雁塔通视走廊的整体保护。

长乐路现代风貌轴:依托西五路—长乐路,控制界面建筑高度和体量,塑造特色鲜明、整体协调的城市形象。

幸福林带绿色创新风貌轴:以幸福林带为骨架,集聚创新要素、金融机构、企业总部、国际会展等功能,引领生产、生活空间协调发展,塑造多元现代的城市形象。


片区协调

明清文化特色风貌区:重点传承空间尺度和特征,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控制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与整体历史风貌相协调。

隋唐特色风貌协调区:展现宏大历史格局,反映唐城遗址区内历史文化信息,空间形态塑造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展现区域内古今交融的特色风貌。

幸福林带现代风貌区:重点塑造现代城市活力,依托幸福林带生态轴线,塑造现代西安形象新标杆,形成现代、简约、明快、大气的建筑形象。

640.jpg
——保障安全韧性,构建城景融合绿地体系


城市绿地空间体系

规划形成“两环、三园、网格为底”的绿色空间骨架.

两环:以环城公园为主的老城绿色休闲环带;以幸福林带绿地公园为主绿色休闲环带。

三园:品质提升新城区内三大公园,即革命公园、长乐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

进行公园内设施提升,引入活动,提供更多的绿色活动空间。

网格:植入以慢行绿道“网格”状的交错绿色空间作为新城区绿色结构的基底。

640.jpg

空间品质提升策略

策略一:高效可达的公园绿地
实现居民开窗见绿,五分钟入园,十分钟进林的美好愿景;人均公园绿地标准满足市级绿地专项标准要求。

策略二:多元特色的公园体系
建立各具特色的城市公园,打造高品质社区公园;公园绿地10分钟步行覆盖率100%。

策略三:功能复合的绿色空间
充分利用边角地,打造口袋公园;推动建筑屋顶绿化、建设雨水花园等。

——提升空间品质,促进分类施策存量更新


活化存量空间,推动有机更新

盘活利用“城镇低效用地、闲置土地”,活化存量空间,合理确定更新方式,分类施策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功能置换
建筑质量完好,利用率低下的前提下,维持现有建筑格局基本不变,改变部分或者全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老城区内已闲置的商业设施。

提升改造
维持现状格局基本不变,进行建筑维护、局部改扩建、功能优化、风貌提升、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建设活动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使用功能、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需要完善提升的区域。

拆除重建
因城市发展需要,对原有建筑物拆除后按照规划重新建设的更新方式。主要适用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现状功能与城市发展定位不符、土地利用低效、配套设施缺失以及人居环境亟待提升的区域。


识别突出问题,明确更新重点

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围绕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近现代文化保护与利用,实施微更新。

加大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和明清城墙、明秦王府、易俗社等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推动资源活化利用,打造红色旅游区、民俗旅游区。依托永兴坊及顺城巷片区,打造“环城墙文化带”,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

产城融合转型发展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优化功能配置,加快幸福林带片区综合转型发展。

通过老旧厂区拆迁改造,腾挪土地,重塑区域产业功能,打造军民融合、文化创意、现代商贸产业聚集区。保留具有时代印记的工业遗存及军工元素,融入城市肌理,为城市增加富有魅力的公共空间。

品质生活营造提升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及城中村功能重塑。

老旧小区统一城市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景观标识及景观绿化等。实施棚户区、城中村拆迁改造,补充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绿地面积,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小微空间更新提质
实施小微空间更新改造,提升城市活力节点和小微空间的场所品质。

文化遗存周边打造具有历史特色的公共场所。利用腾退空间、闲置空间等零散空间,增补小游园微绿地,打造小型便民开敞空间。利用高架桥下未被充分利用的消极空间,打造有一定实效的公共空间。

——完善支撑体系,建设韧性智慧设施体系


均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融合“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构建全龄友好型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规划新城行政辖区共划定9个十五分钟生活圈,17个十分钟生活圈。

640.jpg
构建“15分钟”生活圈体系,营造宜居未来社区,科学引导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集约化和均等化,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均衡配置。


构建绿色高效交通体系

优化提升客运枢纽:围绕国铁西安站打造集国铁、市域郊铁路、地铁、公交、长途、出租、社会车辆等多方式为一体的立体化综合枢纽。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建设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共交通为辅、慢行交通及其他共享交通为补充的公共交通系统。

强化道路交通网络:新增、扩容跨陇海线道路通道,打造“快速通道为主、骨架干路为辅、次支路网通达”的道路体系,形成“五纵六横”的骨架路网格局。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及站点周边一体化建设,提升轨道站点覆盖率,优化增补公共交通场站及社会公共停车场,完善绿道建设、加强公交接驳,满足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640.jpg
结合,《西安市新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片区发展重点、城市更新计划确定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优先推进生态类、公共服务设施类、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类项目,结合民生工程,优先保障棚户区改造安置类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及城市重点更新类项目的建设。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凯GG 2023-6-7 01:51 赞同 +1
康瑞 2023-5-21 15:38 赞同 +1
夏天的小房子 2023-5-14 06:11 赞同 +1
凯悦 2023-5-14 04:52 赞同 +1
古月立青淳 2023-5-13 17:14 赞同 +1
hello1987 2023-5-13 16:26 赞同 +1
如影 2023-5-13 15:51 赞同 +1
蔚蓝1990 2023-5-13 15:21 赞同 +1
斌娃 2023-5-13 14:17 赞同 +1
鸿鹄110 2023-5-13 13:41 赞同 +1
野谈 2023-5-13 13:00 赞同 +1
真实即虚 2023-5-13 12:11 赞同 +1
陕西霸王 2023-5-13 11:09 赞同 +1
远方YZ 2023-5-13 10:19 赞同 +1
断点10 2023-5-13 10:03 赞同 +1
红色记忆 2023-5-13 09:36 赞同 +1
玉树临风66 2023-5-13 09:28 赞同 +1
521727 2023-5-13 09:22 赞同 +1
达Q拉 2023-5-13 08:57 赞同 +1
玉树临风66Lv.6 发表于 2023-5-13 09: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知道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红色记忆Lv.10 发表于 2023-5-13 09:37:1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城区一盘棋,避免重复规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ainerLv.11 发表于 2023-5-13 1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碑林的两宫一市好多年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鸿鹄110Lv.5 发表于 2023-5-13 13: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新疆
大西安最好发展,小平原都是山,依山傍水多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斌娃Lv.9 发表于 2023-5-13 14: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说说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梅菜扣肉Lv.6 发表于 2023-5-13 15:57:5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把城中村拆一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ello1987Lv.9 发表于 2023-5-13 16: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光的速度Lv.7 发表于 2023-5-14 01: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painer 发表于 2023-5-13 11:05
碑林的两宫一市好多年了吧

只有两宫,没有一市了,原有的土地一半建了三中心,剩下的最多是个博物馆。新政策人口限制,不拆新地,拆不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内容提供者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联系侵删

Copyright © 2001-2025 荣耀西安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4053929号-1|陕公网安备61011302000104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