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西安“北跨”,跨出文旅新机遇
“北跨”吹响西安高质量发展集结号,城市向北成为大势所趋。跨过渭河,跨向的是西安城市发展的全新阶段。
西安文旅产业,也在“北跨”进程中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渭河这条关中平原的母亲河,有着众多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城市向北,西安文旅该怎样打开格局,谋求新的突破?
渭河:中华文明之河
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干流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全长818公里,流域总面积134766平方公里,中华文明在此奠基,很多重要的文化文明在此诞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渭河流域,传承着中华的文明史。
关中渭河流域内,人类活动踪迹在80万年以上。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15万年前的大荔人遗址,六千余年前的半坡遗址,以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都是渭河流域的文明印记。
关中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大统一的奠基地。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华族即活动在渭河流域。华族的伏羲制定历法发展生产,尝百草发明医学。伏羲之后,炎黄二帝在此统领先民,征战耕织。
周朝时的沣京和镐京,建立在渭河支流沣河的两岸,是长安建城的开始。秦朝时在渭河畔咸阳原上建立了首都。唐朝时期,渭河之上船帆连片,许多粮食和物资通过渭河漕运抵达长安,成就了长安城的繁盛和辉煌。
凭借渭、泾、浐、灞、沣、滈、涝、潏八水之利,我国古代十多个朝代在长安建都。
中华文明的发轫与传承,有渭河的一番功绩。
渭河流域,有独特的景观和诗意。
渭河流经高陵与泾河相汇合,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泾渭分明,杜甫有诗云:“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中华送别文化的源头——灞桥折柳赠别,即发生在渭河支流灞河。汉唐时期,远征千里的将军或赴任一方的官员,于此折柳相送,随成灞柳送别的习俗。
古往今来,渭河也是文人骚客情感寄托之地。“渭水东流去,何日到雍州”,诗人岑参通过写渭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愫。这里的渭水不只是现实中的渭河,也是一种形而上的情感寄托。
渭河的人文,也体现在关中地区的地名中。王维脍炙人口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渭城”在今咸阳。今咸阳境内也有下辖区县渭城区。在西安市周至县渭河沿岸,村庄多以渭河命名,如渭旗村、渭泉村、渭中村等。
渭河是生命河、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滋养着三秦大地。
西安“北跨”渭河,承载着拉大西安城市骨架、扩容城市经济增长空间的重要意义,渭河将成为西安的城中河、经济河。
“北跨”进程中,渭河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它也是历史河、文化河,有很多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
北跨:文旅发展新机遇
渭河之于西安“北跨”,就经济而言,似黄浦江之于上海。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伊始,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开发区沿着黄浦江建设。在西安“北跨”战略指导下,渭河沿岸相关区域将成为西安经济新的增长点。
渭河之于西安“北跨”,就文化而言,如秦淮河之于南京。作为南京的文化符号,秦淮河哺育了南京人,滋养了南京文化。秦淮河古今变化较为复杂,解放初期河道整体环境较差,直至1985年主干航道恢复通航。2002年,南京对秦淮河进行防洪堤改造、污水截流、绿地景观建设等系统性改造,秦淮河重现美丽与繁华,成为南京老城与河西新城之间的绿色长廊。城内的十里秦淮开发为景点,吸引了海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西安“北跨”,为深度挖掘渭河这条历史河、文化河提供了机遇,也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彰显世界人文之都独特魅力。
在“北跨”大背景下,彰显世界人文之都的独特魅力,将不只是释放西安主城区的人文魅力,也对渭河流域的人文资源挖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条历史河、文化河,承载着人类文明史、中华文明史,哺育着三秦大地。挖掘、整合渭河流域人文、历史、旅游资源,以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需求的方式进行再打造,“北跨”成为西安文旅产业升级的最佳契机。
在“北跨”战略主要涉及的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空港新城)等渭河北岸各板块,本就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临潼区的兵马俑、华清池等人文景点享誉世界,区内历史人文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1000余件;秦汉新城堪称中国历史文明遗址宝库,秦帝国都城、秦咸阳宫、兰池宫、秦直道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都在这里;在泾河新城,有中国大地原点、中国第一高砖塔崇文塔、天下第一渠郑国渠,也有独具特色的茯茶小镇;空港新城境内的北杜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铁塔,众多的遗址公园也藏着许多可供挖掘的历史;在高陵区,有杨官寨遗址、汉阳陵邑、唐昭慧塔、李晟碑、东渭桥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也有新建的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水景公园、奇石博物馆等人文景观;航空城阎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航空旅游资源,也有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文化,山东移民文化节已连续举办数年。
在浐灞生态区、经开区、国际港务区等渭河以南“北跨”相关区域,也有着丰富的人文和旅游资源。
浐灞生态区近年来已成为西安东部的生态长廊,其生态建城模式是全国典范,在十四运留存文旅资源和长安系列文化项目等的加持下,文旅产业发展迅猛;作为西安工业经济的主战场,经开区在发掘自身优势发展文旅产业方面下足了功夫,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和亲子旅游活动;港务区的奥体中央公园可体验“文旅体”融合的多彩生活,灞河东路光影文化公园是今年春节西安焰火晚会的集中燃放地之一。
西安“北跨”,对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挖掘渭河“河文化”,整合渭河南北相关区域的历史人文资源,推动“北跨”区域文旅联动发展、整合升级,为西安文旅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打开新的格局。
“北跨”战略,将使渭河成为西安的城中河。渭河两岸风光旖旎,与秦岭共同构筑了西安“南山北水”城市格局。
秦岭沿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太平国家森林公园、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秦岭野生动物园,以及各个峪口的非著名人文景观、农家乐、民宿村等,业已形成较大气候,文旅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联动发展态势。
渭河沿岸区域,还是一片等待开垦的文旅沃土。这片沃土,可重点打造水文景观。
作为内陆城市,西安的水文景观并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现代消费需求对“亲水”生活的需求愈来愈强,近年来西安的水文景观也越来越多。西咸新区的昆明池七夕公园,周至的沙沙河景区,浐灞的两河改造升级和后海观景平台,长安区的樊川公园等,都在打造水文景观方面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典范。
渭河沿岸区域有着打造水文景观的天然优势,众多历史与人文景观为水文景观的打造奠定了人文基础。近些年渭河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渭河沿岸在滨水旅游主题公园开发、水域休闲生态旅游开发、文化娱乐旅游开发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塑造空间。主题公园是面向市民群众的公共休闲空间,以公益性为主,可在合适区域搭建基础设施,既满足河道防洪等需求,又满足沿岸市民的休闲需求;水域休闲生态旅游开发集旅游观光、美学教育、文化休闲为一体,适度开发沿岸人文与水文资源,打造一定的休闲景观;文化娱乐旅游开发着重以文化赋能水文,可将关于渭河的历史人文打造成符合现代人需求的实实在在的景观,也可在特定区域开辟历史文化区、休闲划船区等,再现渭河文明的同时,提升景区文化品位。
成都对锦江的打造,对渭河打造城市水文景观有较大的参考意义。1993年,成都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历时10年,锦江由护城河转变为景观河。当年的改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滨河空间预留不足,市民群众难以亲近。2017年,成都将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公园建设一体推进。近年来,这条成都的母亲河不仅成为供市民休闲游览的景观,也成为业态丰富、烟火气十足的市民生活空间。
这片沃土,还可打造“大人文之旅”。
“北跨”区域内人文资源丰富,在打造渭河沿岸水文景观之外,依托区域内人文资源,和高铁、机场之便利,临潼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等“北跨”区域可整合打造“大人文之旅”,将历史人文遗址等人文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着重突出历史性、人文性特色的整合型旅行选择,成为众多游客西安之旅的“第一站”。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探索建立遗址保护与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北跨”区域内有众多的遗址等人文资源,是探索这种新模式的练兵之地。
这片沃土,也可打造农文旅融合的典范。
渭河自古就是孕育关中农耕文明的母亲河。如今渭河沿岸农业发达,高陵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已聚合成势;阎良区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瓜菜畜果”四大主导产业;临潼区的石榴产业正在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农业+观光旅游”转变;泾河新城茯茶产业正在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以农业为切入点,结合生态、观光、亲子旅游,农文旅融合也是“北跨”区域文旅的一种发展思路。
“北跨”区域内,水文、人文、农文等融合式文旅打造模式之间并不是割裂的存在。“北跨”相关区域之间需要联动,水文、人文、农文之间也需要更好的思路进行整合。
城市依水而建,城市发展也与水相伴。“北跨”渭河,将是西安实现城市空间增量、城市发展能级提升的新起点。
挖掘渭河“河文化”,以开放的思路引领西安文旅产业升级,在“北跨”的战略机遇下,西安文旅亦大有可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