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开栏语: 三秦大地上,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地理板块,有粗犷豪迈的陕北,有深沉持重的关中,也有钟灵毓秀的陕南。在大众眼中,陕西不是也不应被简单的定义为黄土地,当我们走近陕西每一片土地,他们也不止有一个面孔,细致观察,你看,陕西的另一面,正在被你我发现……
你要写洛川苹果,你就不能只写洛川苹果好吃。要写果型端正美观,要写果面色泽鲜红透亮,要写丰收时节一颗颗压弯了枝头,就像挂在树上的“小火球”。
你要写一口咬下去脆生的“咔嚓”声,听着就让人咽口水,要写看到果肉黄白、汁水滢滢,迫不及待的仿佛要涌出来,要写嗅到馥郁鲜活的果香,慢慢散开,久绕鼻腔。
你要写咀嚼间,果肉脆爽,口感紧实细腻,要写甘甜的汁水,从齿间,流入口腔,直抵心田,沁人心脾。
你发现了吗,如果你要写一样东西,要先用眼睛、用耳朵、用感受,最后才落在指尖,落在笔下。
而苍茫大气的黄土高原上,洛川孕育着苹果界的冠上明珠——洛川苹果。
就连平时介绍起陕西时妙语连珠的董宇辉,在推介洛川苹果时,也只用陕西人表达喜爱之情时最直白的土话:“把人都甜‘死’了”。
1 黄土高原上 生长着脆甜多汁的优质苹果 ” 苹果,可以说是水果家族中最普通的一员。
因为中国早已成为苹果最大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而陕西苹果面积、产量又稳居全国第一,全世界每7个苹果、全国每4个苹果中就有一个来自陕西。
苹果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常吃的水果,最便宜的水果之一。
但也有不少人觉得苹果难吃,咬起来太硬,吃起来有些面,口味有些酸涩,那一定是你没吃过洛川的苹果。
洛川县,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成为符合苹果最适宜生产区7项气象指标要求的苹果优生区。
县域1804平方公里的面积,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的塬区,塬面平坦,土层深厚,质地优良,种植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洛川被国内外专家一致公认为“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的核心地带。在这方天生适合苹果生长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自然又脆又甜,品质绝佳,盛名远扬。
“洛川苹果”已获农业部批准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到687.27亿元,位居全国水果类第一。
追溯洛川县首次引进苹果种植到如今,洛川人75年的扎根土地,潜心栽培,如今的洛川,20万常住人口的县有近5万户果农,苹果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人均3.3亩,位居全国之首。
这70余年来,洛川县经过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示范推广、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产业开发、本世纪头10年的品牌打造,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地位等均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47年,洛川县永乡镇阿寺村农民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驮回200余株苹果树苗,成为洛川种植苹果的第一人。
彼时,他想通过种苹果改变收入微薄的问题,但周围的乡亲们十分不解,“你弄几根‘干柴棒棒’插在地里,到头来连家都养不活,都得饿死。”
但李新安坚持下来了,在一众质疑声中,坚持了数十年,曾被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为“黄土高原上的创举”。
苹果也开始成为洛川当地农民养家致富的主要种植作物,洛川大塬上,越来越多的苹果树在这里生根、发芽、结果。
到了1974年,在国家“三部一社”组织的全国苹果品评会上,洛川苹果以绝对优势全面压倒美国蛇果,但当时洛川种植苹果的规模还尚小。
1985年时,洛川仅有3.6万亩苹果,到1995年底建成15万亩苹果基地,达到人均1.2亩苹果。
十年时间,在洛川种苹果、谋富裕已成为共识,20世纪90年代,苹果已是洛川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已经种苹果30多年的一位果农回忆时言语间十分满足,“我的果园1991年开始挂果,一斤卖1块钱,那个年代一年下来收入上万元,还能当个万元户,周围群众羡慕得很。每到10月,苹果卖了数票子的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
2012年洛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到今年,已连续十一年超过了1万元,高于省市平均水平。
当然,并非“较富”便可以万事大吉。
随着市场需求和果树品种的迭代,洛川苹果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面临果树老化、果农年龄普遍偏大等问题,技术创新跟不上产业发展的窘境。
近十年来,从“求数量”转向“拼质量”,洛川苹果种植进入了又一重要转折期。
2012年,延安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了洛川苹果试验站,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锋旺带领团队选育新品种,革新栽培模式,大力推动矮砧密植栽培技术。
201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继选育出“瑞阳”“瑞雪”“秦脆”“秦蜜”“瑞香红”“秦霞”“秦帅”等优良新品种,在陕西等地相继推广。
当然,让果农们挖掉旧树,栽上矮化密植果树,需要勇气,更需要资金支持。
但也有一些果农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用上新技术,尝到了矮化树产量高、投资小,苹果品质好,市场价格好的甜头。
2018年,洛川县按照“乔矮同步、宜乔则乔、宜矮则矮”的原则,开始在全县推广矮化密植种植模式。
加上贷款优惠、送群众外出学习、免费提供竹竿和立架等惠民措施,越来越多的果农加入矮化密植种植的行列。
洛川县石头镇背固村一位果农就为前几年的勇敢“尝试”而庆幸。
在洛川苹果试验站举行的一次果农培训中,他接触到新优品种“秦脆”,他狠下心毁了刚栽的果树,在次年春季种下了“秦脆”矮化苗。
经过研究员的指导,采用矮化密植、节水灌溉和配方施肥,栽后第二年就收入4万元,平均一个苹果卖到了10元以上。
去年,5亩“秦脆”为他带来了18万元的收入。
从2018年开始推行矮化密植模式至今,洛川县已经先后建成矮化密植园12万亩。
2022年,洛川县苹果总产量111.3万吨,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30亿元;果农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占88.3%。
蓬勃发展的洛川苹果,不断改写着大塬百姓的生活图景。
上个月,元宵节过后,刚刚为农历新年画上了句号,果农们就忙了起来,洛川大塬的各个果园里,“咔嚓咔嚓”声汇成一首春天的交响曲。
抬眼望去,一棵棵果树整齐排列,果农们正忙着给果树进行花前剪枝、除腐……到处呈现出一派紧张忙碌的景象。
为后期果树春季萌芽、展叶、开花、坐果等物候期做好准备,为今年的增产增收打好基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洛川苹果产业也插上了“数字+”的翅膀,智能分选、电商销售、现代物流……根据不同市场和顾客的需求,洛川苹果发往各地的商超和批发市场。
声名远扬的洛川苹果,已出口东南亚、澳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洛川一家农业公司透露,最贵的一颗苹果在迪拜可以卖到40元左右。
显然,苹果已成为洛川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凭借苹果这个“铁杆庄稼”,万千果农圆了小康梦。
也正是洛川人70多年的辛勤、努力、创新,洛川苹果已然成为中国苹果的“王者”,取得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30多项重大冠名权,多次做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和政要……
春天一塬花,秋天一塬果。50万亩果园打扮着天然、生态的洛川塬,一颗颗酸甜可口的苹果,正在孕育中,到秋天来临时,满足更多人的期待。
2 洛川 不只有苹果 ” 洛川建县历史久远,汉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县。后秦姚苌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县北部设洛川县,因洛河水穿境而过故名。
“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大力发展苹果产业之前,洛川县也被称为“陕北的米粮之仓”。
而从“陕北的米粮之仓”成为“中国苹果之都”,洛川完成了一次产业转型,数百亿的苹果产业也助力洛川在2022年GDP达296.73亿元,位居延安市各区县第二。
而面对未来,洛川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仍在考虑又一次的产业转型,去突破大众心中的固有印象!
洛川提出了一二三产齐头并进,全力以赴谋发展的思路:现代果业富民、新型工业强县、三产协同发展、城乡融合推进。
为何洛川敢于如此全面发力,这得益于其自身底蕴实力所在,数据显示,2022年,洛川县一产实现增加值39.36亿元,总量位居延安市第1位;二产实现增加值212.43亿元,总量位居延安市第2位;三产实现增加值44.95亿元,总量位居延安市第3位。
关于苹果,这里不仅有着一望无际的苹果园,洛川也在强力推进苹果全产业链升级,充分发挥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资源优势,力促好苹果成为好商品。
而苹果产业链的重头戏——苹果关联加工业集中区,在洛川县的推动下,2022年获批土地508亩,完成征收221亩,县域工业承载平台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今年,洛川还将启动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开展招商引资,打造好县域制造业、加工业承载平台,稳步提升县域工业占比。
过去,洛川通过苹果实现了“一户一亩苹果园,不愁脱贫过好年”。接下来,洛川要让这颗“苹果”由青变红再变金,从只能装点辛苦钱的“瓷饭碗”,到小富即安的“铁饭碗”,最终变成汇聚多元收入的“金饭碗”。
而在“中国苹果之都”的品牌影响力下,其实人们往往忽视了洛川的石油炼制产业早已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陕西石油的开发历史悠久,1907年我国大陆上打出的第一口油井就在延安市延长县,矿名延长油矿。
那么有石油的地方就一定富吗?
上世纪80年代,受当时政策影响,延长油矿只能负责和生产原油工作,原油产出后,要交给化工部所属炼油厂炼制变为成品油(汽油等)对外销售,然而两者的价格和税率相当悬殊,对延安来说,延长油矿钻井采油越多,亏损越大!
为了让延安能吃上石油的红利,通过陕西的不断努力,1986年延安选址洛川县桐树底,开始筹建延安炼油厂,投产于1988年。
这是陕西省第一个大型炼油企业,如今是延长石油集团炼化公司加工规模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
从延安炼油厂开始,洛川县的工业布局上,多了石油化工这一支柱产业。
过去一年,洛川县规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545.37亿元,总量位居延安市第1位。延炼累计完成产值505亿元,石化厂累计完成产值18.6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与去年持平。原油加工量达621.1万吨。
可以看出,洛川县石油化工产业目前到了一个瓶颈期,想要再进一步,需要重大项目的落地。
近两年,延长石油集团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被视为洛川县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希望工程,将推动洛川县能化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迈进。
项目的落地将强力支撑引领洛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预计将为洛川带来百亿级的收入。
据了解,延安市也在积极争取千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纳入国家规划,而依托该项目,延安市也希望发挥大炼化产业聚集效应,积极引进石化下游产业,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改性材料等高端化工产业,围绕产业链延伸,支持有关技术研发与孵化转化,推动石油化工产业由初级化工产品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未来的洛川,或许将叫响除苹果之外的另一块牌子。
当然,洛川,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止能孕育农作物,炼化黑色金子,更为厚重的是其历史文化,早在7000年前,原始先民的活动轨迹遍及全县,在此发现100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秦汉时期,这里为边防要塞,秦二世、汉武帝曾在这里祭天、巡边。诗圣杜甫也前来这里避难吟诗。宋文武大将范仲俺请命来鄜城操练“康定军”。
这里有着以北魏造像碑、宋代万凤塔、燕王职剑、水陆道场画等为代表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
同时,作为革命老区,1937年党中央在洛川永乡乡冯家村召开了举世注目的“洛川会议”。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全民抗战的统一战线。
“黄土风情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和“苹果文化”……这里可挖掘的文化资源太多太多。
如果你来到洛川,一定要去感受一趟黄土高原的地质之美。
千百万年的风携雨裹和风吹日晒,堆积与剥蚀并存的洛川黄土高塬是世界最深厚最典型的黄土高塬,举世罕见的黄土地质景观遗迹是研究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第四纪地质事件的典型地质体。
2004年国土资源部批准的唯一黄土地质公园挂牌开业,黑木沟黄土地质遗址被命名为“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黑木沟流域8.2平方公里,这里沟壑气势磅礴,景观错落有致,有惟妙惟肖的万年睡童,有如“神五”的黄土火箭,有细如拇指又千年不倒的擎天柱,有连接一线却百年不塌的黄土桥……
洛川的黄土地上,生长着属于自己的民俗文化。
民间传统舞蹈蹩鼓和飞锣,响出了八面威风,如今蹩鼓已被第一批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当地特有的“老秧歌”,以其幽默风趣的风格见长,被列入了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洛川农民画和刺绣,以其淳朴、浓郁的乡土气息享誉海内外;剪纸和面花艺术,融陕北的粗犷和关中的精致为一体,既古朴又夸张,从事这些艺术的女人们堪称“东方的毕加索”。
洛川皮影戏是秦地东路皮影的一支流派,唱腔以眉户、碗碗腔为主。1985年,洛川民间皮影团代表文化部赴法国访问演出,历时四十三天,足迹踏遍法国三分之二的国土,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为洛川民间艺术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
洛川也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老秧歌之乡”,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鼓舞鼓乐之乡”和“中国苹果文化之乡”。
用苹果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用工业转型升级撑起产业格局,用红色底蕴勉励继往开来,用民俗文化沁润一方水土……
洛河穿城而过,这片古老又务实的土地上收获了“洛川”之名,也见证了历史与沧桑巨变。而今,洛川人也正创造着属于当下的精彩,让洛川大塬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