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西安市召开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释放了西安全年生产总值预计将突破1.1万亿元的消息。
此次数据的曝光,可以说是对近期大众广泛关注的西安2022年GDP的提前剧透,而关于2022年西安经济运行情况的具体情况,还有待官方后续的公布。
XI'AN 这些瞬间不容错过
2022年,对西安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座坚韧、乐观的千年古都,过去一年,经历了1月、3月、4月、7月、8月等多轮疫情的周期性叨扰,以及防疫“松绑”后,12月的全民抗疫。
要说疫情对城市的正常运行,当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疫情夹杂的2022年,生活在西安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向上的生活,西安也在尽最大努力保持城市发展稳步推进。
回顾过去的一年,露营踏青成为了新风潮,西安人在碧绿的草地上、蔚蓝的天空下迎来了春天;五一期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横空出世火爆全网,再次证明了西安在文旅融合上的实力;签下了太古里、山姆等商业消费项目,充盈西安人的消费场景;西安确定38所民办学校转为公办,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均衡优质的义务教育……
从多项国家政策的批复,到城市交通出行、地标性建筑、产业、教育、医院、公园等等,在2022年我们所不经意的每一天,西安都在变得更好。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方网站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发改规划〔2022〕298号)。
经历漫长的编制与审批等待,西安成为了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规划之后,国家批复的第5个都市圈规划。
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持下,国家发改委将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编号G9908的西安都市圈环线被纳入《国家公路网规划》(2022-2035),将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的支撑,增强特大、超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
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位于全国首批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
枢纽核心区占地3.27平方公里,毗邻西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生产制造产业基地,直接服务三星、陕汽、比亚迪、隆基、杨森和华为等世界知名先进生产制造企业,同时还直接服务兵器工业、航空航天等产业。
依托这两大开发区,等于拥有了占全市80%以上的工业体量资源,同时,枢纽与高速公路、高铁和城市轨道无缝衔接,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域内生产物流仓储、加工和公铁、公空转运设施完备,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物流枢纽城市提供有力的物流产业支撑。
2023年陕西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获批建设。
阿秒光源项目
本次官宣,意味着西安不仅成为第五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第六个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是继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之后第四个“双中心”城市/地区。
“双中心”获批,西安将在未来的重大技术研发、前沿技性研究等方面获得先发优势,对人才和重大科研项目产生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对所在区域和城市的创新发展意义非凡。
多重国家战略、政策的支持下,西安在城市发展方向上有了更加清晰的目标,也为西安在城建和产业补短板、扬优势上积攒了更多的士气。
2022年,西安594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835亿元,达到年计划的116.42%。数千亿投资背后,西安抓项目稳投资,发力城建和产业上的投资和建设,持续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能。
2022年,西安在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城市综合立体交通上,在城市新地标落成开放,在教育、医院、公园等民生建设,在工业提质增效上,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交通方面
9月,新开门立交全幅通车。
作为连接曲江市政道路的关键一环,该路段的通车,极大方便了曲江一期、二期的居民出行,此前长期存在的堵车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行车绕行的距离大幅缩短,车辆通过时间大幅度减少,只需要两三分钟就可跨越三环。
9月28日,西安外环高速公路(南段)正式通车。
外环高速全线通车后,能够及时分流货车及过境车辆,将极大缓解西安绕城高速交通压力,促进绕城高速畅顺通行,实现车辆快速转换,便捷群众出行。
更重要的是,外环高速南段建成通车后,除了周至,西安的所有区县、开发区,将全部纳入外环高速的通勤范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规模发展、带动沿线经济,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对于构建大西安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拉大西安发展骨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月1日,西户铁路开始载客试运营。
作为西安市域铁路改造“探路者”,西户铁路的载客试运营,代表着鄠邑区将重回轨道交通时代,更是连接鄠邑区、西咸新区至中心城区的客运辅助通道,增加西安市西南部交通供给的重要连接轨道,更代表着陕西省、西安市首条市域(郊)铁路改造项目探索的成功。
12月29日上午11时,西安地铁6号线二期工程正式开通初期运营。
6号线二期的开通实现了与一期的贯通,向西南深入高新区腹地;与5号线换乘,直抵交大创新港,这一秦创原总窗口的核心区;与9号线换乘,串联临潼与主城区,也使纺织城站成为西安第二个三线换乘站点。
6号线二期开通后,6号线整体每日客流已超过30万人次,超过5号线,客流量排名西安地铁已运营线路第5位。
12月31日,科技二路市政道路正式通车。
科技二路的通车,实现西安主城区与昆明池片区的快捷连接,沿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不少家住西咸,在高新上班的人表示通勤时间变短了,早上可以多睡一会,对出行更便利的感受颇深。
作为西安中心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项目,科技二路加强了西咸新区南部与高新区的联通,对于做强西咸新区与西安主城区“30分钟交通圈”,加快西咸一体化和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
当然,上述项目仅是2022年西安综合立体交通建设上的一个缩影。
过去的一年,我们也见证了西安东站、西延高铁西铜段的开工,在建地铁1号线三期、2号线二期、8号线、10号线一期、15号线、16号线过去一年也取得了巨大进展,4号线“火车站”站更名“西安站”并正式投入使用,2号线“北客站”及4/14号线“北客站(北广场)”更名为西安北站,2号线运动公园站、会展中心站初步更名方案公示……
城市新地标
西安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在现代化发展中,迸发着年轻活力,是国家中心城市。而西安也在用一个又一个城市新地标的建设,延续千年古都的历史文脉,在古今融合中,彰显现代化西安大都市的形象。
4月24日,陕西省图书馆高新馆区开馆。
省图新馆占地85.6亩,建筑面积8.19万平方米。设计总藏书量800万册、阅览座位4000个,日均可接待读者量1万人次。在满足公众阅读的基础之上,还融入了多元文化业态,如沉浸式体验展、艺术培训中心、全息剧场、书店等消费场景。
新馆的设计,一改老式图书馆给人沉闷的感觉,开阔、明亮的新馆,将带给读者更舒适的阅读体验,为西安市民提供更多公共阅读资源和空间,填补高新区公共图书馆空缺。
这座规模宏大、兼具文化气息与现代时尚的建筑,诠释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
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外试行开放。
陕西考古博物馆总用地面积250亩、总建筑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作为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该馆是集“科学发掘—保护利用—展示阐释”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场馆将文物与出土背景相结合,以考古的视角解读遗址,勾勒出我国考古的发展脉络,对于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总体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7月30日,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文济阁开馆。
来源:陕建三建集团
西安国家版本馆占地300.183亩,总建筑面积8.25万平方米,围绕“传世工程”定位,采用山水园林的群落空间布局,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汉唐风格。
作为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一部分,西安馆将带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载体作为版本纳入其中,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华版本资源集聚中心、西部区域中心和地方特色版本中心,承担中华文化版本保藏、展示、研究与交流功能。
同时,去年9月,官方透露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分馆的消息,该分馆预计在2024年对外开放;西安曲江万人竞技中心正式投用,并在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亮相。
工业产业
于西安而言,“工业强市”是近年来西安持续贯彻的发展战略之一,从产业角度来看,城市的工业实力是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据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82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1—11月同比增长13.1%,连续8个月保持15个副省级城市及9个中心城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2.8%。
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连续6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工业经济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25个先进制造业及研发平台项目完成投资1220.9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105.6%。
4月22日,陕汽重卡扩能项目首辆新车下线。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亩均年产值4000万元,将助推陕汽整车产能提升至30万辆,产值突破1000亿元。
9月15日,比亚迪西安三期工厂正式启动总装仪式,三期建设完成后年比亚迪西安基地总产能将达到规划的90万辆。
9月28日,隆基绿能西咸新区泾河新城高效单晶电池项目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300亿,解决就业8000人。
用8个月的时间,康佳智能家电生产线实现了投产,11月23日,满载康佳家电的出口专列从西安国际港站发车,开往欧洲。
伴随2022年三星二期增资扩产、奕斯伟硅产业基地、西安康明斯迁建、西部材料公司高性能低成本钛合金生产线主体等工业项目的投产,西安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排名跃升8位,位居全国第12名。
IXIAN.CN
对大众而言,2022年感触最明显的更多是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上的变化。
除过上文提到的交通设施的建设,如西安市第一医院(新址)·高新区人民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咸院区等医院的建成投用,让大家看病更方便;永安渠海绵城市生态公园等城市公园的建成,让大家多了出行游玩的选择;家门口新建、改扩建学校的投用,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022年的最后一天,西安人在热闹绚丽的烟花中跨进2023年。
翻开新的一页,西安如何绘出新的精彩,在文旅复苏中,在张灯结彩间,新的一年已然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