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大明宫里有三大殿 唐代以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为中轴 组成了外朝、中朝、内朝的政治格局 但自安史之乱后 这种格局发生了改变 “延英开对久,门与日西斜” 一座“偏殿”正在雄起 他的政治地位逐渐超过了三大殿 成为中枢决策和国家政治的中心 并形成了心腹重臣才可以参与的 “延英召对” 今天,我们一起在“古往今来”中 探索延英殿的前世今生
古·窥见中唐复兴
“偏殿”有多偏? 唐朝的史志中 关于延英殿的位置 修建时间等问题的记载 或各持一端或语焉不详 致使后代历史研究学者 和考古工作者众说纷纭
杨希义先生在发表的 《唐延英殿补考》一文中认为 延英殿于唐高宗龙朔二年 修建在紫宸殿以西 而这座修建于高宗年代的宫殿 在肃宗时才活跃于史书之上 相差近100年
“偏殿”有多重要? 皇帝在延英殿召见群臣始于肃宗时期 其发展成为皇帝召对宰相 共议国事的一种制度 应始于代宗即位之初
宰相议事的政事堂设在中书省 出中书省,北入延英门 就可到达延英殿 当时名臣苗晋卿 时至暮年,行走困难 唐代宗便在延英殿召对 以示优礼 后逐渐演变成 皇帝与重臣商议大事的场所
“昨日延英对,今日崖州去” 作者白居易以参与延英召对 来类比皇帝的宠信 亦说明延英殿在当时的重要性
往·难寻往景真容
大明宫中轴线以外的宫殿 在政治活动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且尤以紫宸殿西侧地区为集中 它们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延英殿的启用 诞生了新的听政制度 影响着唐代的视朝制度与决策形式 也反映了帝王听政活动在空间上的转变 目前,延英殿已进行了考古发掘和复原 这些进展更有助于 对唐朝历史和政治的研究
延英殿的政治地位 一直延续至唐明宗时期 唐末帝清泰二年 宰相卢文纪请求恢复延英召对 但未得到批准 此后诸朝未见恢复过此制 这座富有浓郁政治色彩的宫殿 随着千年的时光消失深埋 直至1957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启动了 大明宫延英殿的考古发掘工作 在1957~1959年、1960~1961年 两次的大规模发掘中 这座宫殿才穿过风云尘土 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
由于延英殿的地面遗址受到严重破坏 这两次发掘均未探明该殿的确切位置 便有学者根据文献记载 判断延英殿的位置 据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一书云 安禄山攻破潼关之后 玄宗的逃跑路线是“自延英门出” 如果延英殿在紫宸之东 玄宗自延英门而出 岂不是东向潼关自投罗网吗 根据史料考证和史志中 关于大明宫内位置分布 以及考古队两次的发掘结果 杨希义先生 在《唐延英殿补考》一文中认为 延英殿应在紫宸殿西南50米处 这一发现对还原 大明宫的建筑布局有所裨益
这座“偏殿”的考古发掘 还对后代学者研究 唐中后期的历史有深远影响 比如,唐昭宗天复元年正月丙午敕 “近年宰臣延英奏事 枢密使侍侧” 能与皇帝在延英殿议事的 都是心腹重臣 宦官却也参与了进来 通过宦官开始参与延英召对的现象 可分析出唐朝后期宦官权力日渐强化
今·一眼便是千年
岁月和战火 抹去了延英殿的大多痕迹 残存的遗址、不变的历史 大明宫正以科学的遗址保护手段 讲述过去的故事 进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我们可以看到 一座如书本一样的建筑 竖立在延英殿遗址旁 这是大明宫遗址区 遗址复原展示的创新装置 通过它我们可以一眼千年 身临其境的体验 大唐宫殿建筑群的壮丽辉煌
不止延英殿 在含元殿、宣政殿、望仙台 三清殿、大福殿中 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神器” 沉浸式穿越盛唐
基于国际公认的 “遗址之上不能复建”的遗址保护原则 及中国文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 大明宫遗址复原展示装置 以利用宫殿复原图的透视关系 与宫殿遗址重合呈现的方式 作为设计的基础逻辑 以“连接·盛世”作为核心设计概念 同时,双层的装置结构设计 还暗含了古今握手、链接盛世的意义
长期以来,大明宫遗址区 都非常重视遗址保护展示工作 统筹谋划遗址保护展示系列工程 探索遗址+历史+文化+科技+体验的 活化展示方法 展现遗址和文物背后的故事 把大明宫的研究成果 运用数字记录与处理 数字再现和虚拟展示 数字修复和保存技术 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 让观众“爽”起来 让世界感受到更加立体、鲜活 蕴含历史底蕴与时代精神的盛唐文化
未来,作为世界遗产的守护者 和文化复兴的推动者 复兴盛唐繁荣 观承国际西安 大明宫将以“遗址让城市更美丽 遗址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在丝路起点 创新出具有大明宫特色的 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模式 成为大遗址保护的国际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