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对一座城市来说,发展得好不好,算不算得上一流,民生幸福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教育则是核心竞争力,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内核,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因此,我们往往会见到在一片全新区域开展建设时,先行到来的往往是交通、产业以及学校,因为交通和产业能带来人才和资金,但想要留住人才发展人口,更需要学校,尤其是名校。
而随着一批又一批高质量项目的强力带动,区域内重大交通项目的火热建设,作为西安高新区未来城市形象新地标的丝路科学城,也将在这片区域投入堪称重磅的教育资源。
▲荣耀西安网@见证西安团队拍摄于2022.9.6
XI'AN 高新教育已成“金字招牌”
西安高新区教育起步于1995年,从初创的高新一中、一小、一幼等“两校一园”,到2020至2021年,高新区集中新建投用学校59所,2022年持续发力,新建投用高新区第四学校等6所学校、幼儿园,新增学位4800个,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20多年来,高新教育伴随着高新区的发展而迅速腾飞,同时,这期间围绕高新教育有着无数荣誉和争议,不可否认的是,高新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支撑高新区产业发展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
而在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之中,这块“金字招牌”,也在改变中越擦越亮。
作为全国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今年西安高新一小、二小、三小、四小、实验小学、一中初中校区、逸翠园初中等7所学校,实现了“民转公”。
进一步均衡区域教育资源,让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绝大部分人的同时。高新教育将20多年发展过程中所沉淀的优质教育资源、优异教育环境以及可复制推广的教育模式,进行总结,并融入到“名校+”模式之中。
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民生实事,近三年来,高新区学校共荣获国家、省、市荣誉987项,高新区教师共获得市级以上荣誉6673项,学生荣获市级以上奖励达23000余项。
对高新教育而言,进取永无止步。
今年以来,高新区以建设国家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统领,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育质量显著提升,特色更加鲜明,更是取得一系列荣誉。
立项国家“十四五”重点课题4项、省市级课题330余项,获陕西省第十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6项教学成果被陕西省推荐申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
而在最新发布的《新时代加快推进高新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高新区立下了让高新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以建设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为目标,力争到2023年,基本建成适应国家教育改革和未来发展趋势、符合教育规律、满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质量省市领先,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到2025年,国家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综合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显而易见的是,大众对高新教育所立下的目标,都有着充足的信心,而在信心的背后,则是高新区始终把教育当成最大的民生事业。
XI'AN “名校+”助力 建校即名校
众所周知,高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设施与城市发展、教育发展、人口规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这也让高新区每一次开辟新区,都让人尤为期待,因而,教育配套为区域带来的价值也是最快得到兑现的。
而同步建设的底气在于,高新区有着一中、一小这样的名校。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是因为其长期发展积累甚至改革后形成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和优秀的教师团队、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目前,高新区共有骨干教师2604人,其中2124人获得“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称号。依托高素质教师队伍,高新区组建了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以52位省市骨干教师为核心,覆盖全学段、全学科。
成立了市级、区级、校级三级“名师+”研修共同体396个,组建名校长领航工作室19个,市级6个,区级13个。
如此深厚的教师资源,才有了在高新,“名校+”全区覆盖,新校一年成“名校”的现象级表现。
而要将名校优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需要深厚的教育资源储备,以及健全且常新的机制,高新区恰恰能满足这两点。
如作为西安市首批“名校+”教育联合体,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与11所学校组成教育集团,以“一长多校”“结对提升”等模式,打破地域、城乡、学段、体制壁垒,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高新一中“名校+”教育联合体采用管理联动、教研走动、德育互动的模式开展活动,在管理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全员聘任制,在教研上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
位于丝路科学城核心区域的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就是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名校+”教育联合体的重要成员,通过“七统一”与本部实现教育教学同步发展。
管理团队,则是由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党总支书记、校长张振斌兼任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校长,原西安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副校长郭戈任新校区执行校长。
建校后发展迅速,2021年,学校荣获“西安市公办学校质量提升奖”等多项荣誉,走出了一条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之路。
可见,西安高新区“名校+”教育联合体真正做到让弱校变强、新校变优、强校更强,全面提高各校教学质量,也助力丝路科学城的建设加速成型。
XI'AN 这里将拥有高新“名校基因”
2021年6月,在丝路科学城规划发布之初,西安高新区就定下了“一年见雏形、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建设目标。
如今,“一年见雏形”在中央创新区(CID)已经率先实现。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丝路科学城已建成高中7所、初中17所、小学48所、幼儿园77所,并大力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新校成名校培育工程”,不断满足该区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央创新区已经拥有高新区第三十一小学(高新一小新校区)、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高新一中初中新校区)的条件下,高新区仍将在该区域投入自带高新区“名校基因”的优质教育资源。
据此前网络流出的CID规划平面图上,在未来之瞳西侧标注出了两块红色区域的教育用地,并显示为高新一中名校+和高新一小名校+。
有消息称,这两所规划学校,将如高新区第三十一小学和高新区第十一初级中学一样,被纳入高新一小和高新一中的名校+体系之中,计划在2023年建设。
或者换句话说,这两所学校自建设伊始,就将被倾注高新区最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从校长、教师到学校规模,都由高新一小、一中主导。
可谓是,天生自带“名校基因”,建成即名校。
这就是高新CID的实力,作为“高新未来之城”,肩负着高新新型城市建设重要使命及展现现代化城市全新形象的高新CID板块,其城市定位、产业发展与人居形成共振,也早已成为西安品牌开发商争相入驻的热土。
而在这片热土之上,产品实力和市场反应也已经给出答案。
龙湖集团在未来之瞳南侧打造的项目——龙湖青云阙尚府,一马当先成为三季度高新区三冠王,入市仅半年多,项目便跻身全市2022年1-10月销售金额TOP7。
从规划图中不难发现,龙湖青云阙尚府就在即将新建的两所学校南侧,坐享这堪称顶级的教育资源。
而这两所高新一小、高新一中的名校+系列学校,据了解,最快将于2024年9月正式开学投入使用,若按照计划如期开建,高新CID的区域价值将再登新台阶。
作为龙湖西安的标杆之作,龙湖青云阙尚府也将与一众品牌楼盘,共同提升高新CID区域人居体验新走向,与城市同频共振。
▲未来之瞳·瞳系列建筑(大剧院)概念设计意向图
作为引领西安高新区迈向新征程的主阵地,从2021年6月启动建设以来,高新CID区域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丝路科学城最重要的文化配套设施及地标性建筑,未来之瞳是集科创研发、办公、星级酒店等功能为一体的核心引擎,配套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空中景观步道等,目前区内各项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届时,一个城市级的文化地标将在这里诞生,为区域文化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8月,未来之瞳·瞳系列建筑施工现场
同样位于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核心的丝路创智谷,总建筑面积11.72万平方米,于今年2月开工,仅用11天就完成临建施工,3天完成第一块基础筏板施工,30天完成主楼正负零以下施工,70天实现主体全面封顶。
▲荣耀西安网@见证西安团队拍摄于2022.9.6
不远处的西安国际文化传播中心,项目建设同样如火如荼。
两栋彼此相对的梯形建筑形态优美,并通过逐层退台的形式为每层创造出独立的室外露台空间,独特的造型设计让人颇感惊艳。
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引领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名片。
▲2022年11月,外立面施工
生态方面,位于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核心区的永安渠海绵城市生态公园,全长2.5公里,占地面积228亩。
目前,公园部分已建成并开放。
与此同时,依托永安渠水系,高新区将建设西安首个文商旅多元融合的TOD滨水商旅文化街区——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区。
项目南北长度约1.6公里,围绕“永安渠畔”统筹布局IP策展体验型购物中心、国潮运动、文化社交空间、一站式婚庆主题馆、设计师酒店、24H夜经济街区、奥莱小镇、高端家居、仓储式超市等多元商业业态,同时引入自然生态场景,激活商业流线,力求打造全方位升级的沉浸式体验商业模式。
近日,永安渠商旅文化街示范区成功签约格上商业,将依托高端商业品牌“玫瑰ONE”,联手打造城市级商业新地标。
医疗方面,除了已建成的西安国际医学中心、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等8家综合性医院,西安国际康复医学中心也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开诊。
交通上,仅在今年,丝路科学城中央创新区内已有26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区域内累计通车里程已达70公里,交通骨架已基本成形。
目前,丝路科学城已成为西安高新区发展变化最快、投资建设最为集中的区域。
到“十四五”末,这里将聚集50万人口,承载1万亿元经济规模。到2035年,集聚人口将超过100万,承载3万亿元经济规模,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