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传,唐高宗在太液池散步时 曾发现一处“印记” 经探究发现 这“印记”,竟是“麒麟”的指印 此乃古代“瑞兆四瑞”之“大瑞” 唐高宗便“顺承天意”将年号改为“麟德” 并在“印记”处建造起一座宫殿 “麟德殿”就此诞生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麟德殿的诞生虽极具神话色彩 但借由这些珍贵的遗产 我们才得以徜徉历史长河 饱览文化盛景 今天,我们一起在“古往今来”中 探索麟德殿的前世今生
古·初始大唐风貌 麟德殿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 修建在面积一万平方米的大台上 宫殿总面积占地超过五千平方米
整个宫殿由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构成 因而又被称为“三殿” 前殿是皇帝举行大宴的场所 中殿为供皇帝使用的场所 后殿是侍从、宫女们休息的地方
“瑞烟深处开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 麟德殿坐落于右银台门内 太液池西龙首原高地之上 可俯瞰太液池、蓬莱山 及周围殿阁亭廊的优美景象 是款待外国及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来使 接见前线功臣、举行大型宴会、 观赏乐舞、主持三教讲论的重要场所
大唐经济繁荣,海纳百川 引得万国来朝 而麟德殿作为大唐的“国宴厅” 自然是峻宇雕墙,桂殿兰宫 不仅外观富丽堂皇 更有千门万户之势
唐代宗曾在此宴请将士3500余人 殿前还可击马球 可见其面积之大 麟德殿也被称为唐代建筑中结构最为复杂 规模最为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一图带大家了解麟德殿有多大!
“大”建筑也藏着满满的“小心思” 在麟德殿遗址的栏杆上有一处缺口 虽说历经千年岁月洗礼,有缺口也不足怪 但令人惊奇的是,这缺口是建造时故意为之 这种做法在《营造法式》中 被称为“折槛”,也称“龙池” 汉成帝时期,朱云上书求斩佞臣 成帝大怒令人将其拖下去 朱云抓着栏杆继续上谏 直至栏杆断掉 后来,成帝也没有去修这个栏杆 以此提醒自己要虚心纳谏 “折槛”也随着这段故事流传了下来
古代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折槛”
麟德殿始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 废毁于唐僖宗光启年间(886年) 使用时间长达220余年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 光启年间,沙陀军攻入长安 大明宫在这次战乱中破坏惨重 盛极一时的麟德殿就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
麟德殿复原图
往·再现盛世麟德 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 流星划过天空 人们熙熙攘攘,历史滚滚向前 一千余年后 麟德殿的遗址已复垦变为耕地 当地村民不知道曾经的繁荣 只知道此地瓦砾较多,地质坚硬 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麟德殿遗址
1957年,考古前辈们对含元殿进行了详尽考察后 决定扩大发掘范围,对《长安图》中 大明宫西侧的麟德殿遗址予以全面的勘探 1959年,考古工作者一次发掘面积 达10000余平方米 既查清了遗址的基本结构和保存状况 也获取了大量的文物标本
《长安图》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黑色筒瓦和板瓦、兽面纹砖 还有少量的绿琉璃瓦片 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chī)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 阶道铺有莲花方砖,散水砌以黑色方砖
兽面纹砖
花砖
从出土文物可知 屋面除用黑色陶瓦外,也使用了琉璃瓦 两层台基均安有望柱、构栏和螭首等装饰
麟德殿出土的“螭头”
8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 实施麟德殿遗址保护(阶段性)工程 1984年至1896年期间 完成了前殿部分的保护工程 并初步整理近围环境 此后,麟德殿遗址对公众开放参观
麟德殿清剥铺地砖痕迹工作
2005年,国家文物局 实施麟德殿遗址保护后续工程 将遗址封闭保护在仿唐砖石砌体内 既隔绝人为和自然力的影响 同时又复原出遗址的整体布局 并通过展示窗揭露展示柱础 唐地面铺设等局部遗迹 使参观者能够深入了解遗址结构及其文物内涵 社会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建成并对外开放 麟德殿这一雄伟建筑 出现在市民面前
麟德殿遗址保存较为完整,遗迹结构关系清楚 出土建筑构件标本丰富 是大明宫遗址范围内 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处殿堂遗址 为唐代建筑学研究提供了 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信息
今·守护世界瑰宝 一砖一瓦都是历史,一笔一划皆有故事 坐在殿前吹风,发思古之幽情 当你再次走过麟德殿遗址 “功成赐宴麟德殿,猿超鹘掠广球场”的雄伟 “共此欢娱事,千秋乐未央”的繁荣 大遗址就像是能见证悠久文明的现场 向来者“讲述”着过往与朝夕 让人们找到文化自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让历史文化更加开放包容
每一处大遗址 都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对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更需要一代代人的坚守与努力 如今在《大遗址保护利用体系》的指引下 大明宫人对麟德殿遗址 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监测和智慧化管理 利用大数据支撑 坚持主动性保护、预防性保护 让珍贵的文化遗存能够更加健康 安全的展现给子孙后代
在麟德殿的墙面上可以看到一些并不起眼的装置 虽不引人注意但却承担着监测及保护的重任 遗址守护者将这些肉眼察觉不到的 微小变化记录下来 再通过大数据精准预测未来趋势 提前介入科学保护
针对自然因素影响 遗址守护者每天巡查防雨布覆盖情况 并使用遗址巡查相机 采集、存档遗址展示窗的温湿度数据 确保遗址处于安全的环境
如今的大明宫 以数据、系统、科学、 严谨、规范、高效的行动 树立起大遗址保护典范的标杆
未来,作为世界遗产的守护者和文化复兴的推动者 大明宫将以“遗址让城市更美丽 遗址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在丝路起点创新出 具有大明宫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发展模式 成为大遗址保护的国际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