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22年9月,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巴山镇秋高气肃、叠翠流金。位于巴山腹地的“巴山精神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开放。遥想当年,一代代巴山铁路人默默奉献在大山深处,锤炼和形成了以 “安心山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坚定乐观”的“巴山精神”。中共陕西省委将“巴山精神”誉为新时期的“延安精神”;中共中央党刊《求是》杂志社、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走进巴山,集中进行采访宣传。其中《求是》杂志曾题词:“巴山精神,感动华夏,助推中国梦”。
回溯上世纪60年代末,80余万铁道兵、民兵和三线学兵浩浩荡荡开赴大巴山,投身到襄渝铁路大会战建设中。地震带、岩爆区、胶泥漂……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和施工技术,使襄渝铁路建设付出了巨大代价。“铁路每推进一公里,几乎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大巴山是一块英雄的土地。”是当年铁道兵攻克巴山天堑的艰难境况,巴山精神亦就此铸入红色血脉的革命根基。
“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天天云雾罩,半年雨绵绵”,是巴山站区的真实写照。1978年,原紫阳工务段巴山工务指导区成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带领职工在大山中安心安身安业,硬是把襄渝铁路地质条件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养护成了“放心线”,并在一代代铁路人的坚守中孕育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成为铁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铁集团党组、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为“全国首批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铁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
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巴山精神,集团公司党委决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建设巴山精神教育基地。巴山精神教育基地主要由巴山精神陈列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巴山职工文化创作基地、党员活动阵地、巴山精神报告厅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 2000 余平方米。其中,巴山精神陈列馆由“会战襄渝”“艰苦创业”“强根固基”“和谐共建”“薪火相传”五个板块组成,分别介绍襄渝铁路修建史、巴山铁路人艰苦创业史、强根固基科技养路史、共建路地和谱美好家园史、薪火相传砥砺奋斗史。展览部分以现实为根基,以精神为纽带,真实的诠释了巴山精神四十年来的发展,高度还原动人的场景和故事。
巴山精神陈列馆展区,以600余块展板、1800多张照片、100多个展柜及实物,采取场景还原、多媒体创新、新科技赋能、互动展项、多媒体投影等多重创新手段,生动展示了巴山当地真实的发展:“一线天”险境、黑水河钢梁桥、大巴山隧道、干打垒房屋、以及“巴山奥运”等特色风貌的还原,以及文物、实物、老照片的展示和互动,为来访者讲述着从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襄渝铁路从动议、勘测、设计到建设运营的艰辛历程。同时,也为人们讲述了“巴山精神”从诞生、到发展和壮大的奋斗历程。
深邃的大巴山记录着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历史,而行走在巴山精神陈列馆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当年巴山铁路人所处的艰苦条件,以及他们克服困难挑战环境的坚定步履。随着铮铮铁轮的不断推进,襄渝线亦见证了巴山精神在这片奋斗的热土之上,孕育出无数新的成绩。在新时代发展的起点上,巴山的铁路人才、养路技术、陆地建设、文化生活、创新发展等方面,全线焕发出新的光彩。巴山精神如同一道涓涓细流,不断滋养每个人的内心。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巴山精神,在新时代发展的起点上,续写奋斗新篇章。
和巴山精神陈列馆同步建设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及巴山职工文化创作基地。工作室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创新的巴山精神为引领。以“铸魂育人、科技养路”为己任,以培养“会说会写会干懂管理”的新型铁路养护技术骨干为目标,主要肩负着襄渝、西康线安全风险管理、线桥设备病害技术攻关、推进修程修制改革和培养青年人才等方面任务。巴山职工文化创作基地内收录有的来自于贾平凹、方鄂秦、赵振川、邢庆仁、张枫及巴山职工苏光辉等具有“巴山特色”的文学、书画等实物作品100余件。
“襄渝铁路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这些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作为珍贵的铁路档案都被收集在巴山精神教育基地。”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书记宋金明说,作为新一代巴山铁路人,他们在确保襄渝铁路安全畅通的同时,更有责任将“巴山精神”视为巴山之魂、护路之本,始终坚守好这一精神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