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第六届丝博会落下帷幕。
作为一年一度在西安举办的国际性博览盛会,丝博会,已然成为陕西、西安以及各区县开发区密集谈招商、促合作的大事件,成百上千个重大项目在这期间签约,数以千亿的资金将助力参展各城市发展。
而哪个区今年签约了哪些项目,也成为大众近期津津乐道的谈资。
悉数签约项目,今年签约尤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产业项目占大头,而作为全省首个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能够代表西安工业发展实力的经开区,丝博会期间签约的项目,大有看头。
除了参加全市集中签约,8月15日,西安经开区结合其产业特点,举办了针对性的投资促进活动。会上签约62个高品质产业项目,总投资736亿元。
对于这个已经迈入千亿级新阶段的开发区来说,或许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它。而经开区未来将选择怎样的定位,将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从今年以来经开区的招商引资中,便可窥知一二。
XI'AN 圆梦千亿强区
2021年,西安经开区以1031亿元的生产总值,正式迈上千亿台阶。这不仅意味着西安千亿开发区再增一员,对经开区自身而言,更是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回顾过往,经开区也快进入“三十而立”之年,29年来,逐渐从西安“北郊”到“城北”,成为西安北跨的重要一员,也成为西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西安的“北大门”。一直不变的是,近三十年经开区一直秉承着“工业立区、产业强区”的发展理念。
也正是走着始终如一的发展路子,经开区以全市1%的面积,贡献着约10%的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的规上工业产值。
而如此体量的产业规模,在西安城市北部发展中,经开区一直扮演着老大哥的角色,被赋予引领、带动的重任。
西安“北跨”战略、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诸多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叠加之下,给予了经开区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与城市北部各区县的合作中,收获了发展空间,也挣脱了土地的束缚。
自去年与临潼区启动合作渭北新城的建设后,经开区形成了中心城区、高铁新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四大区域板块和关中综合保税区、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功能区“一河两岸、四区两园”的空间发展格局。
正式接管高铁新城、牵手高陵打造泾渭新城、牵手临潼打造渭北新城,这些板块助力经开区在招引项目时能够拿出更多的用地。当然,梳理经开区上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在不遗余力为这些区域注入新的签约、开工项目。
一步一步迈上新台阶的经开区,工业发展是最基础,也是最坚实的支撑。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经开区携手多个板块,释放工业这一支撑区域发展的最强动力,必将走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XI'AN 全面推进“四新战略”
工业标签之下,经开区带领西安城北逐渐壮大,并在全力改变西安城市发展中所存在的种种“不协调”的问题。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因发展时序的关系,西安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当然这样的不均衡对西安长期发展来说并不健康。
面对这种现况,作为西安“北跨”的主力军,经开区今年提出了“四新战略”,喊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彻底改变西安“北轻南重”格局的强劲之音。
“四新战略”不仅让我们看到经开区的业态已不再纯粹以产业为主,也向客商、群众更加清晰和全面的呈现了区域发展定位和产业选择,让项目投资更加有针对性,让群众清楚未来他们将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区域,享受到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8月15日经开区签约的62个项目中,涵盖工业制造、科技创新、总部经济和产城融合等领域,囊括“四新战略”的方方面面。
开放新门户方面,签约中国电力陕西新能源产业化项目、小型气体发生器及行人保护装置生产项目、零碳智慧综合能源利用项目、智慧大数据产业项目……
科创新引擎方面,签约陕建新能源研究院项目、合容电气研究院项目、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基地项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应用研究院项目……
产业新高地方面,签约稀有金属材料关键零部件制备及其表面涂层应用产业化项目、中鹏云西安大数据云计算中心项目、延锋汽车座椅生产项目、国仪测控总部及智能生产基地项目……
都市新中心方面,签约秦创原·数字云城产业园项目、燕园未来经济创新园项目,中国二冶西北总部及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秦创原·建筑科技产业园项目……
一个又一个实打实的项目,是企业对经开区投资环境的认可,将在经开区聚集起更多城市功能性要素,也为经开区发展注入动能与活力,助力经开区肩负起平衡西安发展的时代使命。
其次,面对“西安二、三产业比例有些失调”的产业结构难题,经开区恰是第二产业的生力军,“四新战略”加码后,有助于提高二产的比重,平衡下调西安三产占比。
当下,“二升三降”的产业结构调整,不只是城市经济,省级、国家层面也正在通过政策进行引导,西安近年来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市”。经开区初步形成的“4+4+4”现代产业体系,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工业和制造业,将对整个西安的现代产业结构起到很大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当然,产业上的发展,势必会催生城市功能的各种需求,而城市能级的提升,又将为产业发展吸引多层级的人才,强化产业创新转型动力。
这种良性循环所产生的变化,简单且深刻地总结了过去多年经开区所经历的变化,也是经开区推行“四新战略”从开放到科创,从布局产业到打造都市新中心的内在逻辑。
同时,经开区一直强调自身是吃改革饭、走创新路、布创新局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区,这也就意味着经开区不会满足于,或者停止在将将突破千亿的规模。
经开区为自己定下了到2025年,GDP突破1800亿元,力争达到20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的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开足了马力,用接连不断的产业项目签约,为后续的发展蓄势赋能。
XI' AN 从上半年签约 看经开区的招商思路
今年上半年,经开区在招商引资上的动作可谓十分活跃。
在新企业的招引上,与山东能源集团、海螺股份等世界五百强达成合作。
还与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钢材深加工智能制造项目投资协议、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签订西安赛特思迈高端稀有金属棒丝材及制品产业化项目、与隆基签订新型光伏电池生产项目,以及由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西安钢研高纳航空部件有限公司在经开区成立……
这些项目无不指向经开区布局的汽车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航空产业链等进行补链、延链、强链,或是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在经开区形成更为完备的产业链。
开工项目上,今年上半年在渭北新城开工的福贞集团年产16亿支两片式铝罐建设项目,是渭北新城落户首家台资项目;开工的新一代光伏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将填补西北区域光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空白……
细数这些或签约、或开工的项目,能够清晰地感知到经开区在招商引资上的思路,即依托产业链为主线,或填补区域空白,或延伸产业链条,或有助于打造产业集群。
以汽车产业为例。汽车产业是经开区两大千亿产业集群之一,形成了以陕汽重卡、西安吉利为龙头,涵盖整车、专用车制造以及动力系统、整车热管理、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汽车电子等汽车产业全链条。
新项目的招商上,陕西德仕汽车部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汽车底盘零部件项目、陕西省物流集团汽车钢材加工及物流装备制造项目、中国诚通供应链汽车板材加工项目等陕汽重卡产业链配套项目已相继签约落地。未来还将紧盯吉利乘用车上下游企业,推动汽车内外饰件生产、汽车座椅配套生产、空调总成生产等吉利乘用车零部件配套项目落地。
不止是汽车产业链,在全省23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中,经开区12家企业成为8条重点产业链的“链主”,全省占比16%,全市占比22%。
经开区也紧抓“链主”们的带动优势,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和集群效应,强化产业生态思维,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了“龙头企业领跑、各类中小企业紧跟”的梯次发展格局。
这样清晰且指向明确的招商思维,对于区域精准招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经开区正在着力解决的招商引资“去哪招”“招什么”“怎么招”等实践经验,值得西安各区县学习。
IXIAN.CN
经开即将三十而立,千亿之上再出发。
经开区,已然走上了新阶段,产业上的日渐庞大,也赋予了经开区在招商引资上更大的自信与能量。
当下签约的每一个产业项目,未来都将反映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值上,也将折射到区域面貌的日新月异上,为提高城市能级赋能助力。
“四新战略”下的经开区,毋庸置疑将成为西安都市新中心,以西安北跨拥河发展的主力军,带动城市产兴人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