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的问世迎来了划时代的变革。纵观世界电影史,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胶片作为电影的载体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从8毫米、16毫米到标准的35毫米,甚至70毫米,一路见证了电影的发展。 人们也通过一卷卷胶片,不断探索更好的艺术表达,极大可能地还原世界。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更新,影像载体逐渐从胶片变为数字硬盘。曾在电影领域制霸百年之久的胶片,逐渐在我们的视野里淡去,退出了历史舞台。 今天,当观众沉浸于数字技术带来的视听盛宴时,那些承载着百年电影传奇的胶片,却只能沉寂于昏暗的胶片库房,鲜被提及。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电影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让这些胶片在他们的手下“重获新生”。 我们来到西影传媒影像修复中心,见到了已经在办公室做着准备工作的胶片修复师宋嘉承,在这三十几平米的办公室里,他从事着胶片修复工作,迄今已有8年。我们一进去就看到右边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左边是两台电脑和一个显示器,右边是一台胶转数设备,左边地上堆着二十几卷包装好的胶片,只见他收拾好桌面,蹲下看胶片外包装上的标题,然后选了其中一个取出放置在胶转数设备上,经过调试让胶片在机器上转动起来,胶片上的画面随之出现在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在胶片数字化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中间有不少瑕疵。
说到胶片修复,他给我们讲到,他理解的胶片修复主要就是为了把老的图片和影像用新的方式保存下来,胶片的保存成本比较大,保存难度较高,且损毁趋势不可逆转,如果转为数字化的影片更便于影片的保存,既方便大家观看,也是对历史资料的一种保护。之前拍摄的一些风土人情、战争影像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如果不能得到一个妥善的保存,那再过几十年可能这些胶片上的影像数字化结果将越来越差,部分影像可能将随之遗失掉,所以我们必须用一些更好的方法把它们保存起来并加以利用。
从2006年左右国内开始出现胶片修复这个行业,第一代胶片修复师经过反复摸索到现在,国内已经有了相对标准化的胶片修复工作流程,他从2014年开始接触到这个行业,当时都是由之前的老师傅带着学习那一流程后对一些老旧影片进行修复。
电影修复工作,不仅考验耐力,也考验眼力,更需要高默契的团队合作,在日常工作中,他们会对胶片进行流水线的分工协作,首先拿到胶片需要做物理鉴定,了解到胶片的损伤,将断裂和缺口都要接起来,鉴定该影片是否可修复,将采用何种胶片修复工艺。如果影片的破损和断裂不是很严重,还是可修复的情况下,会再次鉴定影片中画面损伤的程度,如果在修复范围之内便可以进入到修复环节,首先进行物理清洁,物理清洁分为水洗和超声波两种工艺,根据胶片的类型和材质来选择不同的清洁方式,到他这里是第三个环节,是胶片数字化,利用胶转数设备将胶片影像转为数字格式影像,把胶片上的内容以无压缩序列帧格式存储在中央存储内,然后再对影片进行初步调色,调完色以后再转给旁边的同事进行自动修复、手动修复影片中的损伤,包括划痕、闪烁、掉色、图像抖动、颗粒、噪声、色偏等各种问题,以及将自动修复运算错误的部分再手动还原回来,修复完成后影片再次回到他手上进行声画合成、对位,以及影片的二次调色,工作完成后还会对修复后的影片做三次鉴定,如果有一次不合格都需要重新修复,最后根据客户要求做封装。如果是保存较好的胶片整个修复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大概需要一个月,如果是保存较差,损伤严重的胶片,那修复时间则可能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甚至更久才能完成。
修复了这么多影片,最让他难忘的是修复《大话西游》,当时这部影片的全部修复版本都是在他们这里做的,后续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大话西游》修复加长版的制作工作,加长的约10分钟素材是在胶片库保存的剪余片内查找并完成胶片修复,该影片在2017年重新上映后取得了1.8亿的票房成绩,迄今仍保持着国内修复重映影片票房纪录,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 下班后他也时常会约着三两好友一起去骑摩托车,让风吹走满身的疲惫,体会速度与激情。
电影记载着历史和社会变迁,胶片中凝聚着老艺术家们对艺术的追求,在抢救胶片的工作中,多部尘封已久的胶片,被摆在胶片修复师的面前——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与时间赛跑,赋予这些胶片新生,让电影以崭新的面貌再度与观众见面,留住一代人的胶片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