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启幕、2022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开幕、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上周,西安“好戏连台”,多项盛会强烈“吸睛”各大央媒,“秦声秦韵”飘向四海。
央媒刮起秦腔“西北风”
6月13日晚,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西安启幕。人民网、新华网、央视新闻联播、中新网、央广网、光明网等央媒纷纷聚焦,第一时间报道艺术节开幕盛况,大秦正声唱响央媒。
“以‘秦腔的盛典·人民的节日’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展现秦腔文化传承发展成就,突显秦腔艺术的人民性和群众性,彰显文艺服务人民、歌颂人民的价值导向。”人民网报道中如是说。
新华社《新版〈狸猫换太子〉亮相中国秦腔艺术节》《经典剧目+现代手段 中国秦腔艺术节为戏迷带来视听盛宴》《70余台大戏汇聚第九届中国秦腔艺术节》等多篇稿件分别受到新华社客户端、光明网、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环球网、中工网、中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等国内主流媒体转载,仅新华社客户端累计浏览量就超过200万次。新华社外文专线相关报道被世界新闻网、韩国内外新闻通讯社、世界时事新闻通讯社等多家媒体采用,“秦之声”飘向海外。
6月15日,首部秦腔3D电影《三滴血》揭开神秘面纱,掀起艺术节高潮,人民网等媒体在报道中普遍认为“秦腔《三滴血》从戏曲舞台走入3D电影世界,实现了秦腔发展史上一次填补空白、开创先河的跨界融合。”
秦腔大放异彩的同时,“话剧陕军”也闪耀舞台。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在《“话剧陕军”来了!又“土”又好看》报道中,讲述了陕西话剧扎根现实、面向市场改革创新的有益实践。
“后全运时代”健身盛会吸睛
炎炎夏日,挡不住三秦儿女运动的热情。连日来,西安市首届社区运动会各分赛区赛事火热进行,频繁吸引人民网、央广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镜头。
这些报道内容丰富,既有各分赛区开幕消息和“战况”特写,也有西安将向社会开放部分全运场馆、西安高新区打造“15分钟健身圈”扩大全民健身“幸福半径”等相关报道,对延续“全运遗产”、掀起全民健身新浪潮等创新实践进行全景扫描。
正如新华网文章所说:“此次社区运动会不仅是一次全民健身盛会,更是进一步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和为民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
“临古开新 共书辉煌——西安碑林海峡两岸临书展”6月18日在台北开幕,集中展出西安碑林博物馆所藏的著名碑帖和两岸征集遴选的优秀临书作品,以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两岸书法界一大盛事,中新网、新华网等央媒对此予以积极报道。
此外,“陕西文旅市场复苏回暖”“西安全力助企纾困解难”“西安市2022年消夏旅游季暨欢乐海岸·OCT1314摩天轮启动仪式举行”等内容受到新华网、人民网关注。
博览会开幕引发报道热潮
6月16日,2022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在西安开幕,同样受到央媒关注。
人民网在开幕报道中称,“本届西部数博会以‘会+展+考察’的模式,全方位多面向呈现数字经济领域发展相关最新成果,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搭建交流平台。”
中新网对西安数字经济发展态势予以肯定,称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动力、经济稳定增长的‘压舱石’。”
央视网对博览会主要论坛之一2022首届(西安)数字文化产业论坛进行了相关报道,认为其“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在疫情常态化下提质升级,催生文化产业发展新面貌,打造数字型、多维度的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
人民网则推送了“西安图书馆《诗中游长安》V-Book新书发布”的消息,称这是“对‘诗中游长安’这一文旅IP的深化与延伸,也是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积极响应。”
奋斗者,正青春。近日,几组年轻团队的创业故事被媒体传颂。新华网《秦岭脚下 “95后”新农人播撒新希望》,用文、图、视频的形式,介绍“95后”大学毕业生张宇浩和同学成立鄠邑区青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人民日报》6月18日刊发《以青春和理想谱写信仰和奋斗之歌》,则提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小满良仓”项目和西安交通大学“零碳科技”项目人员,把自己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薛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