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3月24日,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共同编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1)”在中国深圳和英国伦敦同时发布。
中国内地共有12个城市进入“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榜”。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青岛、杭州、大连、天津、南京、西安、武汉。
其中,西安评分提升65分,位列中国内地第11位,全球第117位。
XI'AN 西安评分大幅增长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分别于每年3月和9月更新一次,受到全球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2007年3月,英国伦敦Z/Yen集团发布了第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1)。2016年7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CDI)与伦敦Z/Yen集团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开展金融中心研究,持续合作编制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该指数从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等方面对全球主要金融中心进行了评价和排名。
第31期GFCI共有119个金融中心进入榜单,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香港、上海、洛杉矶、新加坡、旧金山、北京、东京、深圳。
大中华地区金融中心排位在整体性上升,香港、上海、北京、深圳都进入了前十。从全球来看呈现了“东升西降”的模式,香港、上海和纽约、伦敦的实力越来越接近。
中国内地共有12个金融中心城市进入榜单,其中上海、北京和深圳均已进入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7个金融中心城市排名有所提升,3个金融中心城市排名保持稳定。
在内地金融中心城市中,上海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排名再次提升2位,已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金融科技排名也位居全球第2;
北京评分下降1分,但全球排名仍保持第8,金融科技排名上升2位,取代伦敦成为全球第3;
深圳是十大金融中心排名和评分上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与东京的差距仅有1分,在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城市声誉及五个领域的细分排名均有所上升;
广州金融中心排名上升8位,目前排名全球第24,正朝全球20大金融中心挺进,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固;
成都、青岛在GFCI中的排名保持不变,其中成都金融科技排名大幅提升16位,位居全球第44;
杭州、大连、天津、南京等较晚进入GFCI的金融中心城市正逐渐被全球金融从业者所熟悉,评分迅速上升,其中大连评分提升82分,排名上升19位,南京评分提升71分,排名上升7位。
全球排名百名以外的内地城市天津、南京、西安、武汉评分大幅增长。《报告》认为“这些城市评分迅速上升,进步空间巨大”。
排名是“虚”的,产业是实的,本次排名反映的实质其实是金融产业的发展。进入榜单的12个金融中心城市的金融业增加值累计超过3.4万亿元,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1%。
2020年,12个金融中心金融业增加值最低增速为5.4%,最高增速达到10.6%,大部分位于7%-8%。从金融业增加值可以直观地感受各个金融中心的“斤两”。
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指数评分增长较快。2020年,西安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69.98亿元,列副省级城市第7位,五年年均增速7.7%,占GDP的比重达到10.99%。
“十三五”期间,西安成为副省级城市第7个存款、贷款余额均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其余多项数据也表明,金融业已成为西安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XI'AN 金融业已成为经济重要支柱产业
事实上,相比金融业增加值这个数字,各金融中心城市的市场灵活度、适应性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的表现,是更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西安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步,通过近年来的相关数据能够窥知一二。
近日,西安今年1-2月西安经济运行情况发布。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末,西安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8182.04亿元,同比增长9.4%;较年初新增123.01亿元,同比多增87.28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9658.57亿元,增长12.2%;较年初新增534.56亿元,同比少增328.69亿元。
总体呈现出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新增贷款同比增多。
同时,随着西安营商环境便利度越来越高,西安正努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支持金融产业发展。其中,银行保险业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数56家,银行机构净利润459.42亿元;
银行机构纳税总额中在西安市纳税额度同比增长26.57%。
全市保费收入540.04亿元,占全省保费收入的51.31%。
202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显示,西安在全国80个参评城市中城市营商环境便利度总体较高,“获得信贷”指标被认定为进步较快指标、获评全国标杆,相关改革案例在全国予以推广。
能够看到,近年来西安对于金融业发展越来越重视,通过发布多项促进金融业发展、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在资本市场上,上市企业数量、融资数额取得不错的成效。
2021年,西安市资本市场发展势头良好,企业上市热情持续高涨,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
克服疫情反复的影响,2021年西安新增上市公司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89家,储备上市后备企业356家。
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37万亿,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6位。
千亿级市值龙头企业4家,百亿级企业19家。
8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融资总额达132.65亿元。
全年64家企业发行信用债489支,融资规模达到3973.39亿元。
在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开拓和实践上,自2020年11月,西安市成为第二批取得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资格的6家试点地区之一,目前数字人民币已在文化旅游、民生服务、大学校园、商业连锁、示范街区、普惠金融等领域广泛应用,指标排名位居前列。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2713.10万个,是西安市常住人口的2.09倍;
对公钱包152.49万个,是6家试点商业银行基本存款账户的1.70倍;
正式投产场景42.15万个;
流通交易1528.32万笔、金额57.67亿元。
各项指标在同批试点城市中位居前列。
而在金融中心建设这一重要环节,“十三五”期间,西安金融中心建设开创新局面。
西安实现了与香港交易所、伦敦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广泛合作,支持外向型、新商业模式企业境外上市。
全国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西安全部完成布局, 8家外资机构落户,人民银行数据中心等9家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
西安位列全国十大区域性金融中心,并成功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城市。
伴随着金融中心建设,西安的“西引力”进一步提升,大批人才选择落户西安。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科技成为人才吸引的重要考量,也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全球科技变革加速的同时,西安金融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通过发挥区位条件和“硬科技”优势,着力进一步抢先集聚丝路金融资源、布局金融科技业态。
西安连续进入“全球金融中心城市榜”,反映着城市的金融活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也对西安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期待。
西安市金融业发展“三步走”战略
而应对新的发展格局,西安也适时出台了新的专项产业发展规划,《西安市“十四五”金融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末:
建成金融机构多元集聚、金融产品多类共存、资本市场多层服务的金融体系;
形成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企业开拓创新,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投融资体制机制;
建成以高新区为核心的金融聚集区,科创金融、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形成“西安经验”;
丝绸之路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积极导入丝路金融资源,全面融入全球金融网络;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构建金融安全运行区。
经济是城市的肌体,金融是城市的血脉,我们也期待西安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在金融产业发展上,借用源源不断的金融活力,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GFCI 31榜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