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获得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都市资讯] 薛永年 文化自信与画里乡愁——石朴再论

7872 3
发表于 2022-2-23 19: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石朴,是前辈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发现的奇才。此前,西学再次东渐,中国画被视为穷途末路,画界有人盲从,有人彷徨,石朴则坚守传统,化古为今,因此杨老称赞有加,热心扶植,并在暮年建议他与研究传统艺术的本人相识。我于是应邀来到古都长安,与从周塬移居而来石朴相会,倾听他不同流俗的见解,观赏他动人的书画作品,写下了评价石朴的首篇文章《隐者石朴画集序》。又十多年过去了,石朴精进不息,硕果累累,他的艺术在公子张思远的推动下,广为流传,由隐而彰,受到画坛耆宿与名家的好评,邵大箴先生称之为“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扬的大艺术家”,林木先生称之为“西北人文图式的开创者。”
20220223182958front1_0_636557_FhGI3BpbhM5lM0iLJVKcRko1YeV7.jpg
也有人称石朴为“长安画派的遗珠”,而石朴并不认为自己属于长安画派。由此我不免想起从北京应邀来西安美院任教的罗铭,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闻名南洋,后被徐悲鸿聘来北京执教,1954年与李可染、张仃联袂江南写生,影响深远,而他正是石朴在国画学习班的授课老师,也并没有列入长安画派。可见在长安画坛,除去人所共知的长安画派各家及其高足,还有不属于长安派的大家。近些年来,我不断看到石朴的新作,阅读他的画语,深感石朴艺术有了新的飞跃。最近,思远又为将推出的石朴画集征序于我,我便借此机会再谈谈这位特立独行的画家及其重要建树。
20220223183021front1_0_636557_Fka1kRMLH4-EQDvF8_6Yw7pE_pIr.jpg
20220223183041front1_0_636557_FnqvaPVaSf0ZDK72lgxQP7t-ic6z.jpg
20220223183040front1_0_636557_FuHmMiX5WSlNerJCDkONn4Pp5bno.jpg
石朴属于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他出生在中医世家,少年时代已下功夫练习书法和中国画,接着经历了知青生活的磨练,刻苦于绘画创作而崭露头角,后来则成为西北国营机械厂里一名工人美术骨干,同时学习了传统书论和杨式太极拳。他与多数学院毕业的美术家不同,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独特艺术道路。论其自学道路的成功,石朴归结为主体认知能力。他说:“通过自学修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包括师今人,师古人到师造化,将自己的所学到自然中印证,对自我主体的修炼,这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关键在于主体的认知能力。”
20220223183107front1_0_636557_FpGhKcPO2juYTft9HmZc8R_a7WEE.jpg
20220223183120front1_0_636557_Fm6hS9P3-pqU_LTFdILUoJA2RVG0.jpg
围绕着石朴不同流俗的认知能力,可以发现三条独特经验。一是得益于“深造求通”,也即“贵能深造求其通”地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处,他把《黄帝内经》等中医理论,杨氏太极拳的道家思想,讲求“书道”的古典书法理论,在深层上打通了。很早就明确了“中国画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有了“由技进道”的认识。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无形的,是最高的层次。石涛的‘一画论’实质上指的就是作画所要遵循的道。”“我以道修身,以道治画,将太极之理引入画道,柔中含刚,动中寓静,以神统领,以气化形,以意写物,以气贯指,讲‘一画论’,讲一气呵成。”潘天寿早已指出:“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因此,中西绘画各有自己的体系和发展规律。”自学成才的石朴,不仅第一口奶就是传统文化,而且很早就把对中国画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了。

二是得益于理论自觉。他不仅“理论思考与勤奋实践并行”,而且较早地以“知”带“行”,避免艺术实践的盲目性。他指出:“没有绘画理论的支撑,只凭感觉去画。容易走邪。”“把绘画理论变成潜意识,变成自觉,经过实践,时间长了你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习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初,石朴已初步形成了扎根传统的理论见解,进而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理念,在2012年出版了《石朴论画语要》。
20220223183231front1_0_636557_Fk7vDm38BKpPpOkdJ05ewEcoNSZI.jpg
20220223183231front1_0_636557_FsQztWkC-U3B2KmXWzh--igHs5QR.jpg
该书编录画语和题跋,不仅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而且大量破解并使用传统的概念与范畴,从哲理高度入手,以“道”为最高范畴统领一切,以“画从于心”为根本要领,贯通诸家论画,参以实践心领,既论画理,也论画法 ,既论意境,也论笔墨,既论章法,也论山石,既事评鉴,也论创作。讨论的问题,涉及了形与神,心与物,阴与阳,虚与实,临摹与写生,作画与修身,书法与题画,学习前人与创造自己等等,思考了诸多山水画传统面临的问题,虽然有些观点的现代表达也许还可以推敲 ,但他对传统画论的精华,做出了许多深刻独到的阐释发挥,提出了若干精辟的见解。
20220223183448front1_0_636557_FmuvYpqMmiLg7bLqt7hhOSHHW9nR.jpg
比如,画家们一谈到笔墨,都会援引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石朴则辩证地指出:“多数人认为,笔墨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的理解是笔墨一方面随着时代之变化而变化,另一 方面又不随着时代之变化而变化。……时代变化,笔墨形态当然变化,这是从整体上讲的。……前人曾说‘笔法千古不易’。笔墨的本质不会随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因为笔墨的本质与道相通,道是千古不易的。”再比如,论画的“功力”,多数人从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着眼,石朴则指出功力是把多样相反相成的矛盾统一起来的能力,他说“艺术要在不平衡中求得平衡,在变化中求得统 一。艺术就是要把各种美加以综合,使相反之美相成。统一的矛盾越多,功力就越深。”
20220223183515front1_0_636557_Fsn2ZE6pQJ5EdsQzsDqM_rZz9Izu.jpg
20220223183752front1_0_636557_FgEfgAkc9TdaawXjNMxjivYLr_FO.jpg
20220223183752front1_0_636557_FmcmQLJphlDkHD0VhniMY3GQwAJS.jpg
又比如,他对于黄宾虹的“内美”之说,也有精辟的阐释。石朴说:“内美是认识艺术、认识黄宾虹首要问题。这个问题,实际已超出绘画的范畴,是一个哲学问题。黄宾虹说‘澄怀观化须于静中求之’,化是一个过程,一个运动过程。只把眼睛看的画下来,也不为实,眼睛看到的只是一个片面。获取自然之真,就要‘观化’,在自然的过程中去观察。观不仅是眼观,是用心观。‘观化’要去掉世俗之心,而后方能与自然沟通,即神遇。这种内心观照,与道家修炼后的体道,佛家修行后的明性,本质都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画家所不同者,在于体悟天地造化的规律,要思接浑茫,想到开天辟地之时,自己的精神与天地山川化为一体。”
20220223184203front1_0_636557_Fqe-PRwSRc3uJxdeJrOOWJZeEGOb.jpg
20220223184203front1_0_636557_FtlcDICKMdfZaXZ3eyUkxvjUAbc0.jpg
三是得益于文化自信。他在西潮澎湃的80年代,基于特殊经历对国学的了解与体悟,很早地就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后来则上升到理性高度,他指出:“一百年来,我们的文化几乎已沦为西方文化附庸,今天的画家已少有用民族传统之思维作画了。其思维方式与审美方式,已渐脱中国画的范畴,而演变为一种西方的思维与审美模式了。当前倡导民族文化的复兴与自信,我们必须要勇敢地担当起这一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20220223184246front1_0_636557_FpAXMibsiG-Fio596Sw8oedRaqKF.jpg
20220223184246front1_0_636557_Fvzs9UHVgUzpdA8aN6h_6wKwgOI-.jpg
20220223184247front1_0_636557_FkNlRw7sgp3Y6EcOuc-LiB7sKXAJ.jpg
20220223192806front1_0_636557_FlESNy66Th4loEsA3sFvheYmSOP8.jpg
20220223192806front1_0_636557_FjM6trSCE5AT-OPpAw70RHw9KuBh.jpg
20220223192807front1_0_636557_FgeM4Arm1L1pYGCVBDrj27zz7Lee.jpg
通观这十多年来的石朴艺术,可以发现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既精于挖掘传统,又善于摆脱时弊,以对传统的敬畏,以人文关怀的初心,在自己精通的领域,独立不倚地走在前面。比如,针对沉溺于明清率意的弊端,他强化对宋画的认识,学宋人的不苟;针对孤立看重笔墨的流风,而致力于笔墨与意境的结合;针对一些论者就画论画,而重述人品修持的根本意义;针对割裂地对待现实生活,而兼顾其中的历史文化;针对一般的画祖国河山的新变,而以真情抒写永恒的乡愁。

我曾指出:“中国的山水画,历史悠久,积淀丰厚,与西方描绘自然风光的风景画类似,而本质上大不相同。优秀的中国山水画家,从来不满足于记录眼前景色,总是注入尽可能深厚的文化内涵:画大地山河,而不忘岁月人生、家园邦国;画山川岳渎,更游心宇宙大化、天地创生。山水画的传统,笔精墨妙只是其一,它显示了艺术语言的民族特色,而更名贵的传统,则是山水精神,它标志着艺术思维的精深高远。”

他笔下的充满乡愁的田园之作,按其风貌之别,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短小的抒情诗,精萃而朦胧,比如他的《客舍未忘》,画青山隐隐,平畴绿树,温煦光照,农夫耕牛。其上题诗;“客舎未忘农家田,黄牛耕耘自向前。四面青山桑竹里,此情难忘梦如烟。”同类作品还有《天外飞霞》,画秋山静卧,小树丛生,早霞初照,光艳夺目,周边点缀以行旅过桥,平台古寺,牵驴下山,给人意“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美的享受。

另一类铺叙丰瞻,详尽耐看,有如田园生活的史诗,画风朴茂,笔墨苍厚,属于密体。在写景造境上,改变了文人山水画的不食人间烟火,复兴了宋人的图真传统,往往一图分为若干单元,饶有兴味地逐一描写生产生活的平凡细节。可见青山绿水,黄土高坡,山村树木、小院农舎、草垛石磨、梯田耕牛、水边泊船,小桥村路、临街店铺,更有洗衣晒衣,村妇携儿、碾谷打柴、牧牛务田,揹草驮运、推车修木船种种活动。画境如可步入,人物鲜活生动,又朴实无华,有如风俗图画。

他这种田园意境的作品,在魂牵梦绕中注入了真情,表现了浓郁的乡愁。正如《田园归来图》所题:“画者贵有真气、真情,假之功力而出之,方可感动人、动己,不能空有其表,空有形式。而余动笔之前画意储于胸襟,故乡梦绕魂牵,恍惚之间,觉青山隐现、白云横郭,老树昏鸦,蒹葭鳥雁,一派田园风光。”他还在重温旧梦中,表现了厚重的历史感。他说“我喜欢画得古老一点,让人感觉到又古又新。”“就好像……去游览一个地方,看那个地方很古老,极具沧桑感,但人是新的。”

石朴说:“画家作画源于生活,是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又要有真实的感情,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和长期的修养,这样形成的情感是血浓于水、无法割舍的。带有此情感所创作的作品才能真正地体现中国的精神与魂魄。”他的寄托乡愁的田园山水就是如此。他又说:“真正的中国画,中国画的精神,是在‘继承与发扬’的历史潮流中永恒发展的。我正是将自己投入到这种永恒当中,所以从不担心干涸!。”作为传统山水画继承与发扬的大家,他已经将自己化入中国画传统的永恒发展之中,这是非常富于启示的肺腑之言,对把创新与传统对立起来的浅薄之见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薛永年

                                                         2022年1月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人潮里 2022-2-28 10:35 赞同 +1
传奇小生 2022-2-24 08:41 赞同 +1
文艺西安 2022-2-23 19:29 赞同 +1

评论3

芷岸兰汀Lv.0 发表于 2022-2-23 20: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芷岸兰汀Lv.0 发表于 2022-2-23 20: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传奇小生Lv.11 官方认证 发表于 2022-2-24 08: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心旷神怡,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内容提供者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联系侵删

Copyright © 2001-2025 荣耀西安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2024053929号-1|陕公网安备61011302000104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