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沪经信装〔2021〕115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相关委、办、局,有关单位:
为加快推动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引领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打造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国防科工办、市国资委联合制定了《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内容
民用航空产业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是实施航空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上海是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承载区,是我国大飞机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核心集聚区。为加快推动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民用航空产业链,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全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产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打造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飞机事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航空强国战略,围绕产业链搭建供应链,围绕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围绕价值链打造创新链,以全力推进民用航空产业“强基础、提核心、通链条、建集群”为工作主线,以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民用航空“研发+制造+服务”产业链体系为行动目标,以全面实施飞机整机“链长制”为重要抓手,以聚焦提升自主配套、攻关核心技术、强化服务能力为主要支撑,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园区、航空制造基地和长三角航空走廊为发展空间,全面提升民用航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2035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用航空产业中心和协同长三角建设形成世界级民用航空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战略引领。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积极承接重大任务,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支持产业链“链长”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形成民用航空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配套能力。
2.坚持创新突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结合基础性、重要性、紧迫性、可实现性要求,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增强民用航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3.坚持数字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服务体系,加快民用航空产品和国产装备数字化发展,贯通产业链供给端和需求端,提升质量和效益,培育民用航空产业链发展新动能。
4.坚持开放协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集聚全球工业、科技和智力资源,加强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和分工协作,建立以上海为龙头、延伸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产业体系,提升民用航空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以建设现代化民用航空产业链为导向,全面推进民用航空产业链稳链、建链、补链、强链。到2024年,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链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自主配套能力进一步提升、集群化发展态势进一步凸显、国际创新合作进一步深化,引领带动长三角民用航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实现高效链接和融合发展,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关键技术自主高地、核心产品供给高地、科技企业集聚高地。
——产业链规模持续扩大。民用航空产业产值规模超过600亿元,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供给体系初步建立,培育10家以上科技型企业达到上市条件。
——产业链整机产品研制持续加快。推动ARJ21提升产能规模、C919加快示范运营、CR929加快研制;水陆两栖飞机、固定翼多用途飞机、旋翼式飞机加快推出新机型产品;多场景应用旋翼及复合翼无人机形成量产交付能力。
——产业链关键配套能力持续提升。民用涡扇发动机加快研制和验证,涡轴、涡桨发动机实现产业化;航电、飞控等机载系统加快研制;关键部件、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链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本地配套能力达到20%以上,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民用航空产业链核心供应商。
——产业链发展布局持续优化。基本构建“一核”即大飞机创新谷和大飞机产业园为核心、“两廊”即G2航空产业链走廊和G60航空科创走廊、“三基地”即大型客机制造基地、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机载系统制造基地的民用航空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形成企业集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
——产业链生态体系持续完善。以“链长制”为引领的主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专业化供应商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合作持续开展,一批技术研发中心、国家创新中心、全球区域总部加快落地,研发、制造、服务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设计、数字制造、数字运维全面赋能,民用航空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超过80%。
三、主要任务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