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本帖最后由 魏渊平 于 2021-10-16 10:32 编辑
长安韦曲老街道怡悦坊牌楼下抢花糕
在长安 ,九月九重阳节前后追花糕,这是与民间妇女们巧手美食的情愫和祝愿繁衍生息有关的一种文化现象。长安最流行娘家妈为出嫁第一年的女儿送九月糕。农历的九月九是重阳节,古代的“九”为阳,被称为单数的极致和最大,两个九为“重阳”,该节源于汉,盛于宋。重阳节前后,人们要制作精巧美观的花糕,并在上面插旗,名曰:“重阳糕”。长安民间称重阳节为“女儿节”。明朝沈榜的《宛暑杂记》上说,“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两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


长安民间传说与王宝钏在曲江寒窑吃野菜,苦度十八年等候丈夫薛平贵有关。王宝钏的母亲每回去看女时,送些干粮馍,后来体恤女儿的艰难困苦,背着王丞相在馍里包藏些碎银,并做成花糕形状,使人不愿破坏。这个演绎的传说和后来在长安广为流传的九月九给女送花糕相关联,所以这里把重阳节作为看女的重要节日。

每年九月九前后,在韦曲东街和韦曲老街,大花糕的芬芳在秋风中阵阵飘香,各种五颜六色的小插花造型争奇斗艳,更是吸引着四里八乡的母亲们选购。十二生肖花卉果品栩栩如生,精巧玲珑。她们嘴里念叨着女儿的生肖属相和外孙的生日喜好,这个老虎好呀,那个兔子欢呀,喜气洋洋,都凝聚着母亲对女儿的一片爱意。老街巷里熙熙攘攘,一辆辆三轮车上装着花糕在人群中流动,营造出一种浓郁、祥和的气氛。还有许多城里女人买好花糕,提着红红绿绿的大袋子,手中端着选好的各种插花,景象喜人。浓浓的秦音、乡情装满长安韦曲老城区。


而在农村,娘家更是费心,要请村里做面花的高手,提前几天张罗,用心蒸制。一对主糕有三层、六层、九层高,呈塔形,含“步步高”之意。在塔周围镶嵌一层大红枣和一层核桃的龙凤花糕,是对未生育的女儿寄托母亲的深切希望。如果生子,还要蒸两个小孩玩的耍糕,上面的形意造型为狮子和老虎,象征孩子活泼可爱、虎虎有生气。


长安花糕的制作工艺复杂,面发好后用剪刀、镊子、小木梳、笔帽等工具,采用擀、捏、剪、旋、扭等各种手法,精捏细雕,再用五色豆装点,然后大锅蒸熟,再装饰点染。它贴近生活,原汁原味,展示出浓浓人间真情。


长安农村有过花糕会的习俗,花糕会又叫“追枣糕”,就是女儿生孩子后娘家没送糕,到来年的九月九,就要给第一年出嫁的女儿送糕时再追加两个花糕。农历九月九、十九、二十九日,村里第一年出嫁的女儿和第一年娶的媳妇在这一天你来我往,胜似年节。农历九月的村庄,麦苗初吐,一片嫩绿,不远处的秦岭山峦叠嶂,彩云缭绕,青黛泛红。乡间路旁的野山菊像小外孙似的笑盈盈的,迎接着舅奶舅爷的到来。
2021年10月16日早上路过韦曲老街道
魏渊平,长安人,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