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验证码,即可复制
微信扫码关注,即可获得验证码
只需要3秒时间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茶话古城] 综艺《不要小看我》中父母的内疚式教育,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8634 0
发表于 2021-6-30 11: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陕西

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要小看我》节目中内疚式教育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一位妈妈讲述在指导四岁孩子作业时崩溃,无奈之下通过惩罚自己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
李诚儒认为这位妈妈采取的方式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压力,专家观察员边玉芳也表示不赞成妈妈的这种做法,内疚式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那么大家如何看待这样的教育方式呢?教育的确是门艺术,你在育儿当中,有哪些更好的经验可以分享吗?
以下是知乎一位答主的回答,我认为家长应该好好看看

作者:常爸-黄任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提醒一下大家:
■ 用内疚来控制孩子的父母真的很多,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实践过这一招,只是或轻或重,自己意识得到意识不到了。
■ 内疚是一种负性情绪,但让孩子内疚并不全然是坏事,反之适合的内疚是一个人道德水平最好的检验官,但是过度内疚就是妥妥的有害情绪

接下来,详细说一下什么是“内疚式教育”以及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01内疚,是道德的“晴雨表”
先来看看什么是内疚?
它是一个人真的做错了事情,或者想象中做错了事情,因为违背良心而对他人产生的一种惭愧、不安的心情,它是道德情绪中的一种。

为了不受到道德惩罚,消除内疚感,人们往往会积极努力地做出弥补,比如道歉、关心别人,或者满足别人的愿望等。
就像一个小孩子推倒了另一个小孩子,看到对方哇哇大哭,这个小孩就会觉得很内疚,进而安慰对方、把对方扶起来。


所以,有适当内疚感,就证明这个人有道德要求,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这个层面上,内疚可以和“自省”划等号。反之,没有内疚感或内疚感比较低的人,则更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研究显示:
低内疚感的人更容易撒谎或做出不诚实的行为,比如不买门票就进入电影院、公园等。而高内疚感的人,则更少撒谎或做出不道德的事情,在商务谈判、做出决策时也会表现得更诚实。

试想,你身边有这样两个人:
A、诚实友善,关注别人的感受
B、撒谎投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

你会选择和谁做朋友呢?
毫无疑问,一定是A更受欢迎。

因此,有高内疚感的人,也更容易交到朋友,融入集体,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也更强,人生幸福度也更高。

一般情况下,很多父母认为让一个孩子产生“内疚感”,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比如说爸妈挣钱不容易,让孩子知道勤俭节约;
说爸妈为了孩子上学付出很多,让孩子知道奋发向上;
说爸妈工作的辛酸,让孩子知道感恩;
说爸妈生活的艰辛,让孩子有同理心,体谅他人。

事实上,这些并没有什么错,不管是勤俭、有上进心和责任心、感恩或体谅他人,都是美德,也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融入团体的必要条件。

那为什么《不要小看我》节目中【扇耳光的妈妈】会激起这么多人的反感呢?

因为她犯了一个过犹不及的错误:认为孩子越内疚,就越有道德感、有上进心。

但事实上,过度内疚弊大于利。

02过度内疚,是操纵孩子的遥控器
纪录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有一集叫《妈妈的遥控器》。片中那个妈妈得到了一个神奇的遥控器,可以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现实中,这样的遥控器并不存在。但事实上,父母早已人人手握一个隐形的遥控器
在孩子面前示弱,表示自己很受伤,让孩子产生内疚感,进而让孩子道歉、听自己的话,做一个乖孩子。

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愧疚诱导(Guilt Inducement),指的是一方先表示出自己很受伤,诱发另一方产生愧疚感,促使其做出道歉、关心、弥补等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研究显示,情侣、家人、亲子之间愧疚诱导最容易起效。

为什么?
因为家人、爱人、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爱人、亲人的接纳和爱。
“We allow emotional blackmail to happen to us because of our intense desire to be loved, accepted and appreciated by others.”

我们之所以允许别人对自己进行情感勒索,是因为我们太渴望被爱、被接受、被赞赏了。

这点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尤甚,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所以也就没有能逃过父母“愧疚诱导”的孩子。


事实上,很多父母早已深谙此道:当孩子不听话时会顺嘴说一句“你这样,妈妈真的很难过”,然后再挤出两滴眼泪,孩子一定会立刻表示要乖乖的。

还有下面这些话,是不是都非常熟悉?
“天天做家务真累,但为了你能好好学习,妈多累都愿意。”
“要不是因为要陪你学习,我才不会当什么全职主妇。”
“你成绩这么差,我都抬不起头了。”

最夸张的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不想上培训班了,妈妈说了一句:“你不上就别上啊。”
孩子很高兴,以为妈妈同意了。没想到妈妈开始捂着肚子,喊胃疼。孩子就关心地询问。结果妈妈说:“要是你能好好学习,妈妈的肚子就不疼了。”
孩子立即表示,要继续上培训班,妈妈笑逐颜开。她的胃疼,也仿佛真的烟消云散了。

03破碎的自我,无从修复
为什么平日里那么高傲的父母,愿意这个时候示弱、展现伤口呢?

《情感勒索》的作者,心理咨询医师苏珊·福沃德(SusanForward)这样解释:
只有赤裸裸地将痛处暴露在别人面前,情感勒索的手段才能奏效。

让一个孩子看到父母的伤口,就是最好的“愧疚诱导”。

就像那个扇耳光的妈妈,孩子怎么也背不会,她没有想过,孩子是不是因为压力太大紧张才背不出来,或者时间太晚孩子太困了,亦或是孩子没明白作业内容?


她只是急于把自己情绪失控的责任转移给孩子,于是用打耳光的方式,让孩子清清楚楚地看到自己受伤了,让孩子产生内疚感,承担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所以,实际上那个孩子承担了两份内疚感:
背不了作业的内疚和让妈妈受伤的内疚。

过度内疚之下,孩子一定会更努力,也更紧张,背书的效果反而不尽如人意,所以这个妈妈接连打了自己很多耳光。
更多细节,我并不清楚。但在那个场景下的黄小桃承受了多少压力,却是一目了然的。那个夜晚过后,背诵作业的任务完成了,但是过度内疚对黄小桃的折磨却刚刚开始。

研究显示,过度内疚会导致强烈的自我攻击,让人陷入抑郁或应激心理障碍,过度讨好他人、自卑、敏感,很容易紧张等。

香港作家马家辉,就提到过自己童年遭遇的一件小事:
年幼时,家里条件一般,父亲买回来一个芒果,家里七口人分着吃了。年龄最小的马家辉,分到了最小的一块儿。
芒果太好吃了,马家辉就偷偷攒着零用钱买了一个芒果。晚上,等家里人全部睡去后就自己一个人吃。
没想到,父亲半夜里起床发现了他偷吃的行为,他说这是自私的行为。


更没想到的是,此后父亲有事没事就提起这件事,“有三千遍吧”
从那以后,他就对吃这件事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内疚感,以至于功成名就的他,依然是一名“食冷淡患者”。
尽管他已经买得起任何一种美食,但却依旧觉得自己不配。


这个时候的“内疚”,等于“羞愧”,是一种让孩子全面否定自我的有毒压力。
既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又不能让孩子有过度的内疚感,父母到底该怎么做?

04就事论事,点到即可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

Constructive feedback,有建设性的反馈。

让孩子内疚的前提,是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让孩子消除内疚的前提,是他们知道怎么做能弥补错误,减少对他人的伤害。

这两点,最终的指向就是“有建设性的反馈”,一方面对孩子的表现做出正确回应,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让他们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这样孩子才能主动反省,承担责任,也学会了怎么疏解不良情绪。

所以,当父母发现孩子浪费粮食、不知道感恩、伤害别人时,不要着急批判孩子自私自利、白眼狼,而是在开口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要怎么给他一个建设性的反馈呢?”

这么一个问题,就可以让自己的思路从批判转换到反思上。

其实,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还有一个更简单却也更不易的方法:
你自己先成为那个更好的人。
言传身教,永远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成都的小男孩无意间看到了妈妈读硕士时的英语笔记。
笔记内容详实,字面整洁。

男孩看着看着就哭了,不是妈妈批判他“不好好学习”,而是男孩自己内疚地哭了。
因为那一刻,他才发现原来妈妈也要学习,而且妈妈学习那么认真、那么努力。

男孩哽咽着说:“对不起,妈妈,我没有好好学习。”


没有跳楼,没有诉苦,也没有扇耳光,这个妈妈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看到好好学习是什么样子。

其实,即便你不说,考不好、没完成作业的孩子,自己已经很内疚了。因为人天生就有变得更好的自驱力。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展示过来人的经验,给他们以引导就可以。

你的生气、崩溃,不是因为孩子的成绩和学业表现,更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你情绪控制失败的产物。这个责任,应该是父母来背,不应该转嫁到孩子身上。

最后,放上胡适写给儿子的信,请各位父母时常拿出来诵读以自省: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并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只要想想,你让他感到内疚、选择听话的一切前提都是因为他爱你,就不忍心再给他加一点儿内疚了。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12377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0

免责声明: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内容提供者的信息所引起的争议和法律责任,联系侵删

Copyright © 2001-2024 荣耀西安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11000591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0104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