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导 读 6月9日上午,在西安高新区举办的2021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上,备受关注的丝路科学城概念规划正式亮相。丝路科学城将是引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点,也是高新区未来三十年迈向新征程的主阵地。通过本次规划,明确了丝路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战略路径、产业体系、空间结构,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引领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12日,“丝路科学城”片区概念规划方案征集评审会在西安高新区举行,我院以第一名获得优胜,负责后续方案整合与深化工作。 Part 1 缘起:时代引领、创新驱动 6月8日,关注度极高的2021年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高新区开幕。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举办此次大会,西安高新区还释放了“重磅规划”——位于高新三期的丝路科学城片区首次公布。
丝路科学城的建设,与陕西、西安当前的发展方向和思路不无关系。处在陕西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丝路科创中心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陕西、西安经济的龙头支柱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承载,建设丝路科学城可谓十分必要,也正当其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丝路科学城——一座绿色智慧的未来理想之城,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有力推动高新区乃至西安市城市迭代升级,进一步增强高新区对人才和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强化高新区作为“一带一路”创新高地的基础,为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释放强而有力的磁吸效应。 Part 2 担纲:厚积薄发、协同攻坚 丝路科学城概念规划由尹稚教授领衔,郑筱津副院长担任项目总负责,院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林文棋、院总工程师张险峰、院副总规划师/总体研究中心主任卢庆强、院副总规划师/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宇钧担任项目专项技术指导,由西北分院牵头,充分发挥同衡规划院在科技创新产业和功能空间相关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创新分析平台和规划实践优势,形成本阶段概念规划成果。


项目总工指导
Part 3 蓝图:全面描绘、全新征程 丝路科学城位于西安市西南片区,北至韦斗路,南至关中环线,总面积22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知名高校,吸引三星、比亚迪、法士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同时配套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梁家滩国际社区、梁家滩国际学校等一批国际化、高等级的城市服务,片区整体正朝着国际化、高质量的目标前进。

丝路科学城区位与范围图
01 国际视野升级目标定位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加速兴起,前沿科技突破愈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通过建设高等级科创城市引领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实现突破,将决定中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的地位。科学城作为一个城市从科技竞争力转向全面竞争力的核心抓手,是当今每个城市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基石。 西安高新区自1991年发展至今,在科创转化方面积累了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四大优势,并在“硬科技”领域具备最原点、最坚实、最密集、最富集、最活跃的五“最”优势,随着“硬科技”逐渐上升至“国家话语”体系,“硬科技之都”成为西安创新驱动发展的亮眼名片。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竞争格局图 
高新区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图 结合我院在科技创新功能空间规划规律的研究基础,回顾科学城在全球60多年的发展历程,科学城除了作为一个城市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之外,更是科创人群汇聚的科创都市,其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研发是内核、创新转化是关键、城市环境是保障。对比国内外的科学城建设,“丝路”所代表的“开放、共享、国际、交流”的精神和氛围,映射到科学城上,构筑了丝路科学城的核心竞争力:以高新区的硬科技为内核,以丝路内涵为土壤,在开放共享的环境中绽放硬科技之光。
丝路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应立足国家战略、省市担当,把脉方向。站在全球视野下,丝路科学城的建设将积极贯彻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方针,为解决国家战略领域和产业发展关键瓶颈问题提供核心支撑;站在区域格局中,丝路科学城将主动担当区域创新之责,充分发挥高新区科创优势,扛起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大旗,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将丝路科学城建设成为: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 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 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 建设绿色智慧的未来理想城 (秦创原:2021年,陕西省提出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总源头,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的堵点问题。)
02 生态筑底推进绿色发展 居秦岭脚下,受沣水滋养,丝路科学城的建设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重要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站在区域生态视角,严格保护千年山水格局,筑牢秦岭绿色屏障,主动融入大西安“三河一山”绿道系统,通过控制建设总量、建筑高度、推动绿色发展等多种路径,实现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城市生态的发展目标。
严控建设总量,依托沣河、洨河、太平河等河流和基础设施廊道,打造10条生态绿廊,实现城市空间与秦岭的山河链接与有机缝合,形成40%蓝绿空间,60%建设空间的总体格局,成为大西安西南象限“山水林田产城”全要素融合发展的科创城区。 严控建筑高度,根据秦岭保护要求,对南控线内的建筑高度、密度与容积率进行分级控制,形成绿化成网、低密度、小组团聚集的产业聚落,实现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融合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蓝绿空间内,河、湖、溪、岛多元交融,营造多样自然生境,增加区域碳汇潜力,通过推动绿色产业、绿色生活降低碳排放,双管齐下保障2025年基本实现碳达峰、2035年稳步推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大西安“三河一山”生态格局图 
丝路科学城10条生态绿廊示意图 03 产业为基夯实内核引领 科学探索创新路径。依托我院技术创新中心多源数据支撑的产业精准选择技术,基于丝路科学城产业现状条件、所处阶段、定位目标,通过链群拓展、链群融合、创新建链三大路径推演产业发展方向,探索产业发展新引擎。
链群拓展:基于现状产业链优势集群,识别产业可拓展环节。分析结果表明丝路科学城在各类专用设备、数控系统、材料构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产业链延伸发展机会,在生命科学、高端材料、精密仪器等方面有较好潜力。
链群融合:基于上位规划指引,计算不同层级产业融合方向。丝路科学城应重点关注各类“卡脖子”的关键耗材、核心零部件、专业仪器等产业内容,打通高新区产业与西安市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关键点。 创新建链:基于科研落地转换能力与潜力集群,因产制宜创新建链。一方面推进现状产业由量到质与由质到量,另一方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硬科技与软文化的交相辉映。 
基于产业图谱的产业延伸潜力探测 
基于全链条产业融合分析关键衔接点 双链融合强化集群。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重组构建“5561产业体系”,包括5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6大生产性服务业及1大特色产业,实现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硬科技推动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服务平台”的创新链建设,形成双链融合的产业大生态,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空间布局图 
创新链空间布局图 04 空间赋能构筑理想之城 双心聚力联动发展。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整体要求,丝路科学城将形成“一核双心、一城三区十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以“国际金融中心+生态文创绿心”统领空间体系,构筑科学城的核心引擎;以中央创新区、生态文创区、硬科技产业区形成融合互促的三大功能区;依托生态廊道和现状产业基础发展形成承载原始创新、硬科技产业集群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十大特色城市组团。同时,丝路科学城作为秦创原高能级科技成果转化大平台,未来将携手交大创新港、长安大学城,共同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西安“科学绿道”。

“一城三区十组团”空间结构 
大西安“科学绿道”格局 优质环境智慧样本。增强国际开放度,布局一带一路沿线教育平台、研究平台、交流平台,完善国际化综合服务职能。服务科创企业,营造产业创新环境,为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创新空间、全要素混合产业综合体;针对科创人才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打造全方位宜居社区,配套创新创业、全龄教育、邻里生活等各类设施,建设宜人便捷的生活“新环境”。加速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智慧社区示范,构建活力友好的未来理想科学城。

国际化综合服务职能布局图 
全生命周期创新空间 
全要素混合产业综合体 
全方位宜居服务 组团开发分步推进。遵循城市和产业发展规律,采用“组团开发、分期实施”的模式有序推进丝路科学城开发建设。按照“生态环境先行、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导入先行”的原则,坚持顶层设计,精准定位,根据组团功能定位及重点产业方向有序选择和引导企业入驻,保障开发品质与产出效率。 丝路科学城概念规划以严守生态底线,筑牢秦岭生态屏障为前提,通过夯实产业体系、构筑空间体系,描绘未来发展图景,规划成果将充分衔接高新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有效指导后续发展建设。
2021年6月8日至10日,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在西安高新区举办,丝路科学城规划发展方案作为未来三十年引擎正式对外发布!未来,丝路科学城将以硬科技为内核,以丝路内涵为土壤,将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梦想,绽放科学之美,荣耀丝路之光! 未来,清华同衡将继续依托强大的科创空间研究优势,持续参与丝路科学城的深度建设,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贡献同衡智慧! 项目成员 项目总顾问: 尹 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资深顾问专家 项目总负责: 郑筱津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院长 项目指导: 林文棋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规划师、技术创新中心主任 张险峰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工程师 卢庆强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总体研究中心主任 曹宇钧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副总规划师、详细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项目执行负责: 吴 淼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西北分院常务副院长 项目团队: 西北分院: 杨萌、李欣格、柴晓怡、闫珍、米炜嵩、张锋、李丹、文思佳、刘小靖 技术创新中心: 吴梦荷、阚小溪、张苗琳、谢信哲、李昊杰、吴纳维 致谢 李仁伟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详细规划研究一所所长 清华同衡系列专著《科技创新功能空间规划规律研究》相关规划和研究成果 排版 | 孙青 图片 | 供稿部门 供稿 | 清华同衡 西北分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