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边际流星 于 2021-3-18 15:56 编辑
發展京津冀重在「京津雄」?
京津冀的教育資源雖然豐富,卻過分倚重首都北京的積澱——在河北省境內,竟連一座「雙一流」大學都沒有(河北工業大學坐落在天津);再加上偏低的城鎮化率,以及遠低於另兩個城市群的人均GDP,令輿論出現河北「拖累」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聲音。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早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訪問時就指出,河北雖然充當京津腹地,但自身卻沒有一個5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他認為,提升河北的城市化水平,是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一個重大任務。
▼ 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雄安新區被寄予厚望 ▼

河北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建設有序推進,圖為2020年11月5日拍攝的河北雄安新區容東片區安置房項目建設現場(無人機照片)。

河北雄安新區。

河北雄安新區。







雄安新區設立三周年,多個重點項目開工建設。




雄安新區衛星圖。

事實上,近年來,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中,陸續將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向河北延伸。2017年起成立的雄安新區,更被寄予「撬動」京津冀城市群發展的厚望。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便指出,雄安新區的設立,對於帶動河北等地區發展,從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璐亦表示,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應該將「京津雄」作為核心板塊,「雄安將會成為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一個重要支點和引擎」。

中央近年起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四大中心城市」,內容涵蓋教育、醫療、就業等多個範疇。
大灣區建設彌補珠三角短板 總體上來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發展各有千秋。值得一提是,相較於京津冀、長三角分別以北京、上海為中心城市,珠三角城市群則具有「多中心」的特性,廣州、深圳、珠海三地,共同在文化、公共服務、對外貿易、交通等方面扮演著中心城市的角色,東莞、惠州、中山等城市則擔當著珠三角的製造業重鎮。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為「四大中心城市」,涵蓋教育、醫療、就業等多個範疇,不僅有助於擴充珠三角地區的體量,彌補其在教育資源等方面的短板,也勢必令珠三角、港澳及周邊地帶在進出口、科技、金融和商貿物流等領域優勢互補,激發更大的潛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