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提起西安高新区美丽乡村建设带给生活的变化, 当地群众赞不绝口。
2020年,高新区保留乡土气息, “突出乡味、体现乡愁、打造乡韵”, 建设北大村、化丰村、北千户村、 冯村等23个美丽乡村, 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 的美丽村庄新格局, 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 等方式助推乡村振兴, 深刻改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面貌。
留住乡土气息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九峰镇北千户村
走在北千户村的村道上, 除了惊讶于村庄的宁静秀丽之美, 两边的墙画更是令人震撼, 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搬上墙, 不仅美化了农家房舍、彰显了文化品位, 又给春日里略显单调的村庄增添了不少色彩。
北千户村位于九峰镇,紧邻107省道。
原本村内的主干道两侧都是一些陈旧的白墙,时间久了颜色发黄,而且贴满小广告。2020年10月,北千户美丽乡村改造正式启动。
改成啥样,怎样来改,大动还是小动?据了解,设计师鲁建进行十次实地走访,他走入村民家里咨询村民意见,查看村志询问老人,这才出了设计方案。改造中,北千户村将一些老人的记忆还原,保护了村子原有的历史文化,同时加入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元素,为村子赋予新的文化之魂。
在北千户村文化广场南侧,砖台高垒,青砖与红砖交织,水磨、磨盘、辘轴、门槛石等依次陈列,向到访的人讲述着一代又一代千户人的奋斗史;剪影、社火、高跷、皮影等这些属于千户人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文化墙上被强调、被放大。
美丽乡村▼
乡村之所以为乡村,因为具有乡土气息。 保留乡土气息, 是高新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条底线。 2020年,高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不仅对村内街道及出入村路 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 对生产路进行硬化, 同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东大街道北大村
东大街道北大村南依秦岭,气候温润、水源充沛,素有“秦岭小江南”之称,其水稻种植从西周算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并衍生出在关中地区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北大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在水稻种植基地专设水稻种植展示区,并在村史馆通过宣传展板、绘制文化墙的方式,讲述北大村自1957年至今的历史变迁及水稻种植文化的传承。
此外,冯村、化丰村、上滩村等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都极力保留了其文化记忆,让乡村在传承中发展,让传统在发展中发扬。
乡村旅游兴起 强力推动乡村振兴
集贤镇殿镇村
殿镇村,一个秦岭脚下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近年来,得益于高新区“十个一”工程的实施及美丽乡村建设,殿镇村在变美的同时,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成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也成了不少市民游客周末度假的目的地。
殿镇村又名殿紫头,位于终南山下,近年来,高新区通过改造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村庄整体品质,将殿镇村打造成为“秦岭山下、景区周边、最美驿站”。同时,高新区通过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殿镇锣鼓发扬光大,为殿镇村打造了一张旅游新名片。
如今,殿镇八卦锣鼓队已有二百人左右的规模,具备参加社会各种大型庆典、开业、宗教仪式等民间艺术活动的能力,每逢节假日,来殿镇村的游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殿镇村民靠发展民宿、农家乐、手工艺品制造销售等实现了增收致富。
村子美了,游客多了, 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更广了。 近年来,西安高新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 改变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 不少农民吃上了“旅游饭”, 为乡村振兴装了无烟动力。 2020年
高新区在东大街道北大村和与其相邻的西庄村共同打造了东大街道千亩水稻基地建设项目,在北大村种植水稻、莲藕450亩,在西庄村种植水稻、油葵、格桑花约550亩,大力发展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对北大村村民而言,除了年底能领到分红外,水稻基地的建成,也让他们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工作。东大街道千亩水稻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摆盘、插秧、除虫、养护……这些农活需要大量劳动力,水稻基地就从村里招聘村民,然后给大家发工资。此外,庞大的客流也为村民带来新商机,不少人白天在基地上班,晚上在基地门口摆摊。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高新区文旅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高新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 农村“脏”的问题明显减少, “乱”的现象有效管控, “差”的状况逐步改观, 目前,西安高新区正在以 美丽乡村建设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并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 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