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成渝地区? 最近几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抓手。2018年11月,中央专门制定文件,明确“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1月,中央首次提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概念。当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作为国家战略,要将成渝地区打造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是国内外公认的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它们由北向南,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大约3%的土地,聚集了18%的人口,贡献了38%的GDP。 现在加上成渝,如果我们做个连线,地图上会出现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图源:新华网·思客 改革开放之后,东南沿海地区一直是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而整个西部虽占据71%的国土面积,GDP却仅占全国20%左右,这里一直缺少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圈带动。 成渝能够担此重任,缘于该地区多方面的优势,区位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的区位优势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多项国家战略,比如“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等等都在此交汇,这也使成渝地区成为打通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成渝地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战略枢纽:向东,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向西,中欧班列可以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经常态化运行;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首列班车在重庆团结村站等待发车 图源:新华网 这种得天独厚、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使成渝地区从内陆腹地摇身一变成为我们国家开放新前沿,拓展了外循环的新空间。 “双循环”是2020年的一个热词,它作为一项顶层设计,是指我们国家“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生证”上就明确写着:这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大举措。 相比较而言,虽然成渝拥有外循环空间,但相对于其他三个更为成熟的城市经济圈,这里所带动的主要还是内循环。这一地区有能力承担起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激活西部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的更快地崛起。 当然,这个经济圈的建设离不开重庆和成都两位带头“大哥”良好的经济基础。它们一个是直辖市,一个是副省级城市,“你争我斗”几十年,如今都是GDP过万亿的国家中心城市。 图源:澎湃新闻 目前,我国共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现2个国家中心城市实属不易。在重庆和成都两座经济强市的带动之下,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2020年,重庆和成都的GDP排名分列全国城市第5和第7。从总量上看重庆略胜一筹,但人均GDP ,成都又扳回一局。 另外,成渝地区的信息化产业互补性非常强。比如说,四川是国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大户,重庆则引进了国内优秀的晶圆制造商。两个板块一合作,整个集成电路的产业就齐全了。 实际上,川渝的电子信息产业体量仅次于广东和江苏,排在全国第三位。借经济圈这一契机,两地于2020年直接联手签约,要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链,培育世界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现阶段两地会围绕成渝交通,通过高铁、高速、沿江体系,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的经济走廊, 把成都、重庆、宜宾、泸州、内江、遂宁、南充、广安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较好、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都捆在一起。另外,双方会在成渝双城建设10个产业合作园区,鼓励两地企业合作,彼此采购,努力实现川渝两地企业物料的本地配套率从过去的20%-30%提升至70%-80%。 成渝地区之于中国是十分独特的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长期扮演着战略大后方的角色。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面临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时,地处西南腹地的四川(含重庆)以广阔的战略纵深成为国家“三线建设”布局的关键所在。 1965年到1978年,全国工业投资的1/8、国防军工投资的1/4集中在四川,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如今,在双循环格局中,这里又担起重任,成为我国经济最大的回旋余地。成渝接下来要唱的这出“双城记”,会伴和着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在它们独特的油墨中出彩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