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年“就地过年”成为一个民生热点话题 为了民生工程尽早完工 曲江各建设项目的建设工人兄弟 积极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 选择在项目过一个不一样的春节
“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千百年来,“回家过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习俗。但今年,曲江新区各单位、企业、社区纷纷响应“就地过年”号召,曲江二小第一分校项目,作为曲江新学校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工地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为了响应“就地过年”的国家号召,部分工友留在曲江过年。
丁建平老家在渭南,面对今年不能回家的特殊情况,他告诉小薇:“我们建设的项目是学校,关系到家门口能不能上好学校,孩子念书能不能少走两步路。因为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所以我主动选择在工地过年,这也是为疫情防控作贡献。”
为了让“就地过年”的工友能够在项目上感受到家的温暖,曲江各项目也通过统筹安排工时,调整待遇等方式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引导用人单位妥善安排生产生活。
丁师傅和家人“云合影” “过年谁能不想家呢?还是想家!但家里人也非常支持我,这个春节我不在家,所以用微信视频电话的方式和他们联系了,希望媳妇和娃能过个吉祥年。”丁师傅说。
作为春节返乡的最大群体,就地过年不仅仅有农民工朋友的付出,更离不开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此心安处即吾乡,就地过年不将就,曲江新区也在积极做好各项工作,服务好就地过年的建设者,让就地过年更有温度。
“为学校建设出一份力” 在曲江第十六小项目现场,同样有300余位农民工选择在项目上度过这个难忘的春节,过年期间这里同样不停工,加班加点赶工期的他们,只为了尽早给市民呈现一所高品质的学校。
就地过年不只是阻断疫情流动性扩散的有力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新尝试,让农民工体验城市过年文化,作为反映城市创造财富的贡献者和城市品质生活的共享者,曲江新区用一项项暖心举措让就地过年群众过上幸福年、热闹年。
在曲江第十六小项目现场,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人们对节日的热情。高高挂起来的红灯笼、福字和摆件也给节日营造了浓浓的氛围,充满年味的工地节日气氛,确保留守人员就地安全舒心过年。
刘师傅是四川人,今年他选择和工友在项目上过年,他说:“我在西安挺好的,不能回家虽然有遗憾,但项目上的暖心关怀和工友的陪伴,让‘留守年’也变得有滋有味,希望老婆和孩子在家能够度过一个愉快的新年。”
团圆,是中国人春节最浓的“年味”,2021年的春节却多了一层“了不起”的底色,有人坚守岗位,有人加入志愿团队,有人守护万家灯火,更有无数的普通人选择开启就地过年模式,为疫情常态化防控作贡献。
就地过年人民群众是新时代的奋斗者、这座城市走向美好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和刘师傅一样,大多数农民工对就地过年表示理解,奏响了暖心的安全“主旋律”。 “在项目上,也能团圆” 曲江电竞产业园场馆区建设工地上,来自安康的张意菊和工友们正配合默契,钻木孔、铺木板……仿佛工地之外的春节氛围与他们无关。“家里都安排妥当了,我和工友们都选择就地过年。”她开心地说道。
“家里人很支持我的工作,安康老家有老人和两个孩子,每天下班我都会给家里打个视频电话,让家人看看我们都好,让他们放心。”张意菊还表示,一家子上次团聚还是去年的中秋节,最牵挂自己的孩子,他们一个10岁,一个3岁,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年纪。
这个春节对于她来说也不孤单,因为同在项目上做木工的丈夫田治瑞,会时时照顾她。张意菊有个心愿,来到西安好几年了,却一直没和丈夫去过大唐不夜城,今年春节期间,丈夫承诺下班了陪她去转转,拥有一段愉快的二人时光。这让张意菊十分开心,“已经准备好给远在安康的孩子们直播,也算团圆了。”
张意菊和田治瑞夫妻 聊到除夕夜,张意菊说:“今年除夕,我们和工友们聚在一起过了一个开开心心的年。”她还表示,等到工程完工后,想带着孩子过来看看,给他们说曲江电竞产业园场馆他们父母也出过一份力。 这些默默付出的建设者们
牺牲了团聚时间,奔赴建设一线
他们是春节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曲江新区也及时解决 就地过年建设工人的实际困难 切实做好建设工人服务保障、安全生产工作 让他们在项目过一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春节 在此, 也想对他们说 “你们辛苦了,新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