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都注册了,还不快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没有火药和纸张时,汉族热门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 传说在很久以前,突然出现了一种怪物叫年,每当新春来临,它就要下山来吃人,爆竹声可以吓退怪物。所以每当新春来临,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求得新春的平安。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痴卖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据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序》载:"其九《卖痴呆词》: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
春联,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传说,有一种小妖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出来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便会生病发烧。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放到枕头边。半夜里,祟用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枕边竟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飞帖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猜灯谜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到清代过年时开始盛行,好事者甚至专门成立灯谜社。试想春节期间,帝城不夜,灯谜遍市,该是怎样一种热闹景象?
|